每个人都应当拥有免于贫困的幸福

发自:南方周末

《金融时报》曾经做过一期关于贫民窟的专题,封面照片选择了里约热内卢,密密麻麻的贫民窟占据了整个山坡,排山倒海之势犹如一幅巨大的破布。

贫穷,是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古老而又现实的共同难题。2012年,一个叫Steps International的NGO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导演,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

纪录片在70多家电视台全球播出,观看人数达5亿人。在这部关于贫穷的纵览史诗中,人们回顾和探讨了贫穷的历史、贫穷与生死、贫穷与全球化、贫穷与教育等问题。你可以看到,自从社会诞生的第一天起,人类就与贫穷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当时间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得到空前发展,贫穷仍旧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社会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

如何改变贫穷状况?这不是一道加减乘除的数学题,而是道复杂的语文题。印度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贫困更深刻的概念是人们实现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的短缺,如自强自立改变贫困意愿的缺失、知识能力的贫困、获取信息能力的贫困、不受歧视与排斥能力的贫困等。这一定义拓宽了反贫困的视野,为我们认识“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借鉴。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精准”成为当下的新方向标。所谓“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南方周末》一直密切关注扶贫大业,做了一系列深度报道,回顾三十年的扶贫演进史,探讨精准扶贫的成果和问题。

2016年2月25日,南方周末推出专题报道“扶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注意到,在过去的一年里,有诸多企业将希望的种子带给各地的贫困群众,其中不乏涌现出许多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和创新模式。扶贫攻坚战早已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扶贫目标更精准,扶贫方式更灵活,这其中,有许多故事可讲,有许多经验可循。

2017年7月28日,由南方周末主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拟在北京举办。本届年会将把“精准扶贫”设为年度关注单元,邀请在精准扶贫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上台分享和进行主题对话,并颁发年度精准扶贫贡献奖,同时还将发布《精准扶贫蓝皮书》。

年度精准扶贫贡献奖面向社会征集名单,并将通过社会调查、网上投票和组委会评选等环节得出最终结果。该奖项将从实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三个方面,来对企业、项目进行筛选和评定,让最终获奖的企业、项目得到来自专业领域的客观肯定。

请和我们一起,关注贫困问题,探讨精准扶贫,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让每个人都拥有免于贫困的幸福。

发布于2017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