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总动员”,说好的“人人有责”终于成真了

发自:南方周末

无论你在不在上海,最近的你应当都能感受到,上海人被垃圾支配的“恐惧”……眼前的“干”不是干,眼前的“湿”也不是湿,任Tina、Linda和Angela们打扮得再精致,也只能苦苦追逐定时定点的垃圾桶。抹黑作业、快递垃圾、无人机空投……又怎能躲过街道大妈的火眼金睛?在席卷全城的“垃圾总动员”里,没有一个上海宁,能逃过“你是什么垃圾“的问候。

农健 ▏插画

这场发端于沪上、席卷各地的舆论热潮与网络狂欢,都源于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而随着其在7月1日的正式实施,上海也成为全国首个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的城市。

图2

事实上,“垃圾分类”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并非新鲜事。早在1993年,我国就正式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提出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而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等八个城市则成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多年来,尽管垃圾分类理念广为人知,城市街头的垃圾桶也在形式上实现了区分,但从居民在源头的分类投放,到中后端的垃圾运输、回收、处理,乃至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规划、实施推进等环节,垃圾分类的实践依然不尽如人意。

图3

也正因如此,上海市近期的行动才备受瞩目。人们不仅关注分类的标准划分,更关心后续的驳运、运输、中转、处置等环节是否按规划运转,以及最终能否实现预期中的资源循环利用、降污染。而放眼全国,根据住建部要求,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可以说,作为先行者的上海在垃圾分类道路上的每“一小步”,都有可能帮助其他城市向前“一大步”。当然,这股推动向前的力量,来源于社会中的每一位个体。从一句泛泛而谈的口号,到开始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垃圾强制分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提醒全社会需要认真体会4个字——“人人有责”。

今年6月份由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92.2%的受访者认可垃圾分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认为自己在垃圾分类上做得“非常好”或“比较好”的受访者仅占30.1%。在垃圾分类的实践中,“责任”二字等待着每一位市民及产业链上每个相关方的共同理解与承担。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摘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

“责任”人人皆有,无处不在,但“责任”二字知易行难。唯有各方都对责任有着共同的认知,且愿意为其作出行动,才能让纸面上的美好蓝图逐渐成真,而这也是南方周末多年来坚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初衷。

从2003年发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选,到2009年举办第一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至今,我们始终相信:在以财富为目标的追求之外,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值得同等的关注;而从个人、机构、企业到政府部门,都应当突破单一既有角色,不断丰富当今时代的“责任”内涵,推动社会的持续前行。

图5

2019年7月25-26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将首次移师广州举行。十一载责任征途,南方周末致力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的普及,与各方积极“构建责任共识”。我们期待在珠江之畔,为社会各界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开启责任新篇。

点击视频了解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是什么

https://v.qq.com/x/page/z0894kkhrcb.html

每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还会对过去一年表现突出的责任先锋、企业及案例进行嘉奖。本年度各单项奖首批入围名单现已公布。征集持续进行中,7月15日将发布最终候选名单,并同步开启线上投票,期待你的关注!参评咨询方式:联系邮箱:nfzmcsr@126.com:;咨询电话:020-87374330。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