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决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每到灌溉季节,农民们就聚集到村里的智能供水控制机前,刷IC卡、缴费、取水。“就像缴电费一样。额度一用完,就再不能用水了。”

发自:甘肃民勤

责任编辑:汪韬

绿洲里,农田的绿才是主色调。 (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图)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国史新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进化地标)

每到灌溉季节,农民们就聚集到村里的智能供水控制机前,刷IC卡、缴费、取水。“就像缴电费一样。额度一用完,就再不能用水了。”

民勤县是一片绿洲,却总让人联想到风沙。在汉代烽燧的见证下,这片绿洲上出现军屯、农业后,人与风沙的抗争从未曾间断。

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23倍,1.5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90.34%被沙漠和荒漠化土地占据。本地人把民勤绿洲比作插入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中的一个楔子,如果两大沙漠吞噬民勤绿洲而合拢,不仅民勤人要被迫离乡,整个西北乃至北方都将少了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句口号曾被张贴在每家农户的土坯墙上。不过,现在的民勤并非想象中的一片昏黄,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小麦、玉米、葵花、蜜瓜、茴香联结成的绿,才是主色调。

另一种绿色来自于绿洲边缘的300万亩梭梭,那是民勤几代人铸就的绿色长城。“如果从1958年引进土方格算起,民勤治沙已经有60年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常年工作于民勤治沙站的刘虎俊说,“几乎可以反映新中国的治沙史。”

人工种植的一排沙枣树,现已枯死 (南方周末记者 杨凯奇/图)

治沙的“标准答案”

当过三十多年村支书的石述柱,83岁仍思路清晰,民勤人都尊称他一声“石爷”。

“宋和村在民勤的风口上,沙害严重,收成不好。种树以前,碰上灾年常常要到外头讨吃的。我说服村里人,只要沙压住了、树种起了,大家就能富起来。”石述柱回忆。

石述柱是民勤治沙标志性人物,曾获“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称号。他带领村民在村子西北面硬生生种上了沙枣、白杨等乔木,形成一道9公里长的林带。“一开始大家都不相信,等大家看到风沙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中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