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自杀,有多少工作可以提前来做?

通过控制精神类药物使用,为有精神疾病的公民提供早期干预服务,以及为有自杀想法或行为的人提供咨询、治疗等支持,丹麦的自杀率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了大幅下降。

责任编辑:朱力远

2019年10月10日,英国伦敦警方在滑铁卢桥上阻止了一名试图撞向车流自杀的男子。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

通过控制精神类药物使用,为有精神疾病的公民提供早期干预服务,以及为有自杀想法或行为的人提供咨询、治疗等支持,丹麦的自杀率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了大幅下降。丹麦经验意味着,虽然自杀行为有一定的突然性和隐蔽性,但仍然有许多工作可以提前来做。

自杀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80万人自杀,超过谋杀和战争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和,成为暴力致死的首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受科学知识的局限、文化习惯的影响,一些人仍难以对自杀现象有科学的认识,最常见的错误认识是:认为自杀都是当事人因想不开而自愿选择的行为,所以责任主要在他自己,别人也没有办法;或者认为自杀行为都是突然、隐蔽发生的,所以无法提前预防。

这类错误认识既忽略了自杀现象的复杂性,也忽视了规律的存在。实际上,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虽然尚且没有万全的预防策略,但根据现有的认识,仍然有许多工作可以提前来做。2019年8月,《科学》杂志(Science)就特别推出了系列文章介绍目前关于自杀预防的研究进展和实践做法。

脑部扫描识别自杀倾向

精神类疾病,尤其是抑郁症与自杀行为被发现有较明显的关联度,虽然大部分得了抑郁症的人并不会自杀。抑郁症有不同的亚型,现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利安娜·威廉姆斯(Leanne Williams)从二十多年前起就开始尝试探索抑郁症在大脑中究竟会带来什么变化。

通过对数千名抑郁症患者脑部图像的扫描,她认为至少存在六种不同的抑郁症亚型,有的让人精神恍惚,消极情绪高涨,有的损害人感受快乐的能力,让人高兴不起来,还有的则让人认知控制能力受损,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能正常制定计划,并抑制不住冲动。其中快感缺乏和认知失控被认为有更高的自杀风险。

对脑回路异常活动的影像研究一直在前进。2019年6月,耶鲁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伊莲娜·埃斯特利斯(Irina Esterlis)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文章,介绍她们通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曾有自杀想法的人,他们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mGluR5)失调,谷氨酸是大脑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因为重大创伤性事件所导致的精神类疾病。

研究者认为,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患者来说,mGluR5可以作为干预和管理自杀风险的生物标志物,除此之外,早在198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约翰·曼恩(John Mann)就检查过自杀死者的大脑,发现他们的神经递质血清素的水平比那些非自杀而死的抑郁症患者要显著地低。

但这些证据仍不足以将自杀风险程度与生理特征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详细地链接起来。而且脑部扫描检测耗时长、费用贵,目前大规模应用于临床并不现实。更何况,自杀涉及精神、情绪的波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