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35年: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样本

发自:南方周末

今日的黄埔港

2019年的“黄马”有点不一样,对于很多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人来说,12月22日开跑的这场黄埔马拉松有着特殊的意义,再过6天,广州开发区将迎来自己35岁的生日。

奔跑者可以沿着创新大道,一路向北,跑进广州知识城,完整地领略广州开发区35年的历史传承。

创新大道的南端是古老的黄埔港,那里代表着“过去”,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历史上的帆影桨声时常会回荡在老广州人的脑海中;中途经过的广州科学城代表着“现代”,那里入选了新的“羊城八景”,已经成为广州科技产业的高地;创新大道的北端则是代表着“未来”的中新广州知识城,百济神州、粤芯集团、GE生物科技园等一大批顶级技术公司落户于此。

35年前,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一种新的经济体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经济体也一直都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当年,国家批准建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就包括广州开发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开发区”是一个工厂林立、没什么生活气氛的地方,主要承担的是经济开发功能。早期的广州开发区也是如此,当时的起步区只有9.6平方公里,聚集了宝洁、箭牌、安利等国际品牌的工厂,除了几栋员工宿舍外,便鲜有其他生活设施。时至今日,那片土地仍然保留着早年的风貌。

35年的时间,广州开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1年,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后来与广州开发区合署办公;2014年,广州市行政区域调整,成立新的黄埔区,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深度融合发展,这片484.17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一座集产业、创新、教育、生活于一体的新城,就连周边房价也飙升了起来,成为最有投资价值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广州人在称呼那片土地时,已经不再严格区分,他们或者称“开发区”,或者称“黄埔区”,在他们看来,这两个不同的称呼,指的就是一片同样的土地。早些年开发区作为单一功能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三十五载风云,改革激情永续。如今,在新时代站上新起点,广州开发区吹响了改革再出发的号角。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主动担当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富有活力的‘改革创新闯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推动‘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中展现黄埔作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黄埔样板,建设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示范区。”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表示。

“二万元”起家

很多老开发区人可能不会想到,仅用了35年的时间,这片土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18年,全区的生产总值达3466亿元,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03亿元,占广州市的43%;合同利用外资41亿美元,增长86.7%。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2810.6亿元,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了5756.23亿元。可以想象,全年的数据出来之后,将会又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放眼全国,广州开发区也是最亮眼的一个。2018年,在全国21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上,广州开发区位列第2位,科技创新、财税总收入、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上市企业总数等指标则位居榜首。

在笔者采访时,不少新、老开发区人还会时常讲起当年2万元起家的故事。

1984年,在筹备广州开发区的时候,时任筹备小组组长、广州市委副书记朱森林向市财政局写了一个条子,要求给筹备小组划拨1万元的办公经费。当时,筹备小组的成员们就自嘲成为了“万元户”。在1980年代,“万元户”已经是很富裕的了。但对于要大干一场的开发区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

筹备小组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后来曾担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朱秉衡请求能有更多的财政支持,朱森林就在“一万元”的“一”字上添了一横,变成了“二万元”。第一代开发区人正是拿着这笔二万元的办公经费开始其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开发区人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综观开发区35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这种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成为了开发区独有的特质和性格。

广州开发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0时代,便是刚起步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开发区通过“三来一补”的模式艰苦创业,引进跨国企业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与此同时,开发区还从零开始,在诸多改革领域率先破题,如探索实施“大部制”、制定开发区条例、推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等,闯出一套精简高效的机制。

进入1990年代,开发区开始扩张,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合署办公,实行“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正式进入了2.0时代。经济结构也开始由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这个阶段,代表着科技、创新的科学城也得以兴建。

2010年6月,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这标志着开发区进入了3.0时代。开发区进一步接轨国际市场、打造全国最优、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在这个阶段,凭借着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黄埔港、广州国际生物岛以及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的“4+2”战略发展平台,广州开发区逐渐成为了以技术、人才、资本的汇聚融通的知识经济高地。

广州科学城

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耀尧向笔者总结了这三个阶段,他认为最早期的开发区,是单一经济功能区;1990年代的开发区,是一个自主创新的城区,但仍以经济功能为主;今天的开发区,则是一个“产城融合”的城区,除了经济功能之外,在与黄埔区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承担了大量的生活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时,开发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

广州开发区所走出的这条路,也成为了很多开发区争相模仿的样本。在很多开发区,单一的经济功能已经很难适应今天的发展状况。比如,如果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医疗、教育、娱乐等设施不配套,就很难将人才吸引过来,并且留在这里。

李耀尧向笔者表示,目前的开发区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但是,在他的心目中,开发区还会有第三个阶段的“提升版”,那就是“创新城区”。就像美国的硅谷一样,成为一个地区的创新引擎,带动周边区域的创新产业。

对于广州开发区来说,“创新城区”的时代正逐渐来临,他们已经在为创造这个新阶段作好了准备。2018年11月,由李耀尧主编的《创新城区—新时代开发区发展坐标》一书正式出版,全面地讲述了开发区人对“创新城区”这个概念的理解和阐释。

高新技术增长极

今天的开发区,俨然成为广州高新技术发展的高地,一个又一个的国际顶级的高新技术公司在这里落户。

梳理开发区的产业聚集,可以得知,目前的支柱产业均有着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比如,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高端化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有生物医药、新能源、食品饮料三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快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产业结构上,比例已经达到了0.2:67.3:32.5,其中第三产业比重,五年内提升了8个百分点,总部经济、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航港产业、电子商务、检测检验等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

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平板显示”是绕不过的一个重点。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广州开发区精准把握了平板显示这个产业动向,以韩国LG集团为核心,逐渐打造成了一个千亿产量的平板显示集群。

与LG的合作,在开发区也成了一段佳话。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平板显示核心技术一直受制于日本和韩国,“缺芯少屏”是我们电视、手机、电脑行业的一个困境。2006年,广州开发区将LG引进过来,从此打破了这一困境,LG也将自己的“朋友圈”带来,在开发区形成了一个平板显示的产业集群。

2018年7月10日,LG又宣布在此建立的8.5代OLED面板生产线不久将建成投产,该项目最终于2019年8月建成投产。开发区的平板显示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在2019年12月22日的这场黄埔马拉松赛中,奔跑者在知识城区域会看到已经建成的百济神州生物药生产基地。百济神州是我国顶级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望。2017年3月份,这个投资23亿元的医药项目在知识城奠基,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项目的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可以试运营一些药物的生产。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建博士向笔者讲述了百济神州落户开发区的故事,这段讲述也反映了为什么那么多高新技术企业愿意来到这里发展。

刘建向笔者坦言,从生物医药的角度来看,当时广州并非是这个产业的发展高地。他们在选择建厂时,也曾经考察过别的地方。但是最终选择在开发区落户,与开发区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说的“政策”,并不是土地、税收等物质方面的支持,而是政府的服务和支持。他记得,在项目开建的时候,至少需要协调20个部门来完成项目的审批,如果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既耗费精力,又耗费时间。

令刘建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开发区组织了这二十多个部门带着章子,到项目的现场,一天之内就把相关的审批程序给走完了。刘建博士觉得,开发区政府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企业做好服务,排忧解难。

百济神州的这个项目本来的预期是到2021年才可以完成,但是得益于开发区的高效和员工们的付出,在今年9月份,项目就宣布一期完工,比预期足足提前了两年。

“医药行业和别的行业不同,建厂的速度几乎关系公司的生死存亡。如果工厂不能按期完工,研发的药物无法量产,就很有可能会拖垮一个公司。”刘建向笔者感叹,“医药行业的人,多少都会有一些悬壶济世的情怀,药厂越早建成,就能救治更多的病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开发区落户,开发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招商4.0模式”。

2018年1月18日,周亚伟在中国共产党广州市黄埔区第一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暨中国共产党广州开发区工作委员会2018年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勇当尖兵》的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招商4.0模式”。

这个模式有一个关键,就是建立以人才团队为核心的高科技企业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百济神州、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便是通过这种模式招商而来。

在这种招商模式的推动下,一大批国际顶级的人才开始在这里聚集。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区入选国家、省、市、区各级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达到818人。数量位居广州市各区第一、广东省前列。目前落户区内的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也达到了192家。

2019年12月22日上午8时,今年的“黄马”开跑时,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鸣枪起跑仪式,开枪的正是落户到开发区的四名院士,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徐涛。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其实,作为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方,在广州开发区内,除了那些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之外,还活跃着大量的中小型创新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构成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和增长极。

数据显示,目前开发区聚集的民营及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全区80%以上的规上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洁特生物是中小企业的代表,该公司自主研发的3D细胞培养支架——一片一厘米厚的培养支架就能培养10亿个细胞。产品虽小,却在“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方面打破国外医药巨头的垄断,代表我国实现了“零的突破”。

方邦电子则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手机屏蔽膜技术,短短几年,就成长为全球手机屏蔽膜第二大厂商,全球市场占比达到20%。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方邦电子保持着制造行业难以想象的70%的超高毛利润率。今年,方邦电子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上的“广州第一股”。

成立仅11年的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装备系统集成商,为奔驰、宝马等业界巨头设计和调试全球最新的汽车生产线。2018年正好是广州明珞成立的第十年,这一年里,明珞承接吉利马来西亚吉利宝腾主线项目,总拼系统首次销售到海外。

最近几年,广州开发区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和鼓励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让这里成为了企业、人才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成为了创业的一片热土。

广州开发区一直坚持企业至上,优化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他们统筹设立3个百亿发展基金,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造创业。他们在全省首创“企业开办无费区”,实现企业开办“一天办”“免费办”。他们还提出“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口号,让企业感受到政府服务就在身边。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开发区政府对于土地供应的问题毫不隐晦。在很多地方,这本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也是常见的权力寻租空间: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了能够招来企业,违规批复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从地方上拿地,虚构项目,欺骗政府。

广州开发区向笔者提供的信息就显示:一些中小企业既想扩大规模,又担心拿地有风险,他们针对这种情况,推出“弹性出让”和“先租后让”工业用地流程,2018年全区共弹性出让工业用地11宗,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2亿元。这是一种对企业放心,对自己的行政审批也放心的表现。在开发区这块热土上,踏踏实实做实业,认认真真搞研发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捷径。

广州开发区中小企业的发展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支持。

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同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交谈时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总书记希望广大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取得新的业绩,让企业兴旺发达,为我们祖国强大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

如今,“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个醒目的标语,已经挂在了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里,这句标语也鼓励着开发区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在那里,也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

2019年7月,广州开发区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开发区关于推进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若干措施》,他们将率先创建国家“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在关键核心领域突破,推动实现高附加、高精尖技术产品逐步替代进口。

近期,该区还将抓紧出台针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更多专项产业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其实,早在2019年3月份,开发区还专门挂牌成立了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就是要关注企业筹建阶段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发挥“信任筹建”的政策优势,切实为企业筹建排忧解难。

“10条”开发区

2017年2月,开发区一口气出台了四个“黄金10条”,分别是先进制造业10条、现代服务业10条、总部经济10条、高新技术产业10条;后来,又推出了两个“美玉10条”,分别是人才10条和知识产权10条。

这是一种很有讲究又很巧妙的政策推行的新方式,每一个10条,不多不少就10条,这与常见的那种条例多、条文冗长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在这些“10条”中很容易、清晰地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而政府则用这些简单明了的信息对外传递自己的效率与透明。

广州开发区的这一策略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反响,不少地区开始学习他们的这个做法。“10条”,也成为了广州开发区一张响亮的名片。

这些“10条”看似简单,实际上执行起来并不容易,如何将复杂的政府条文用简单的语句写出来,如何用这些简单的条文将各个职能部门串起来,这些都考验着一个地方的执政智慧和水平。当然,这背后展示的也是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

最近几年,“营商环境”成为了广州开发区里的一个热词。在笔者的采访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多个部门都有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黄伟坚就深有感受。他向笔者表示,今天的招商工作与以往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些顶级的企业要进来,看重的不再是给多少土地,给多少政策扶持,而是看重长远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营商环境如何,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政府摆架子,做事拖拉,不能给企业服务好,就很有可能将一个企业给吓跑。

“在我们这里,人人都是营商环境。”黄伟坚向笔者感叹。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开发区的“投资促进局”其实与其他地区“招商局”在职能上相似,之所以挂牌“投资促进局”则另有深意。黄伟坚向笔者解释,招商工作不能止步于招商,还要促进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2019年3月,广州开发区成立了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中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局”,将聚焦营商环境的改革和建设。

该局首任局长黄娇娥向笔者介绍了这个新局的功能,他们将会主动听取开发区内各个企业的需求,制定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来推动区内各职能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上的工作。

“成立这个专门的局,其实也表明了我们在建设营商环境上的决心。通过我们这个局,让企业一起来参与营商环境的建设。”黄娇娥说。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局并不会造成开发区机构的冗杂,相反,在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局的时候,正是开发区在精简机构、机构总数少了三分之一的背景下完成的。但由于营商环境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更专业的部门来推动,便从各机构中挑选出精兵强将组建这个新的机构。

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一直都是广州开发区的一张名片。2018年,成为广东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并先后推出“来了就办,一次搞掂”、“承诺制信任审批”、“订制式审批服务”、“秒批”、“信任制筹建”、涉企证照“四十四证合一”等多项创新举措,在多个领域创造了“黄埔速度”、“黄埔标准”。

2019年8月,广州开发区获评“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第一。此外,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探索获评“2019中国改革年度优秀案例”,成为广东省唯一入围案例。

2019年11月11日,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改革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荣誉。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主办的第二届“投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使”圆桌会议期间,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因成功引进GE生物科技园项目以及在促进国际投资方面的突出贡献,获颁联合国“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

这个奖项共有29个国家或地区参评,广州开发区是唯一获此奖项的中国机构,同时也是全球3家获此奖项的机构之一。

当地时间11月11日下午,在联合国欧洲总部日内瓦,广州开发区获得联合国“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图为获奖机构合影。

“湾顶明珠”的两大定位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发布,这是南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肩的世界级城市群体,在不久的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

对于广州开发区来说,大湾区的建设是一个新的机会。从位置上来看,广州开发区正好位于大湾区的顶部,再加上其优质的营商环境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这块土地便被外界誉为“湾顶明珠”。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历史上,广州开发区就与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开发区1.0时代,前来开发区投资的外资有一半是来自香港或者途经香港而来,从1990年代就开始,开发区在打造国际投资环境的时候,学习模仿的也是香港。时至今日,在开发区的龙头企业当中,也有不少是港资企业。

数据显示,目前,开发区内港资企业超过2100家,投资总额累计超过300亿美元,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区内企业在香港设立境外企业超过100家,投资总额累计超过10亿美元。

如今,《规划纲要》出台,广州开发区在大湾区里的定位更为清晰,开发区也努力寻找在大湾区里的位置,为大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规划纲要》,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方面,《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更好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等机构作用,加强电子商务、进出口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知识产权执法。

这里的“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正是位于广州开发区内,这是全国三大知识产权法院之一。

如今,知识产权产业已经成为了广州开发区一个独特的品牌。开发区建立了一套由平台、规划、载体、政策、宣传构成的完整生态,并形成了集司法、调解、仲裁、行政执法、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立体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

比如,在载体方面,在知识产权服务园区(中新广州知识城)里,就建有保护中心大厦、交易中心大厦、知识产权博物馆;在宣传方面,则有珠江论坛、中新知识论坛等。

更为重要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临之后,广州开发区全面布局,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了建设大湾区的重要的一股力量。

广州开发区发展改革局局长顾晓斌告诉笔者,目前,开发区正在从七大方面来推进工作。第一,积极构建“四区四中心+一区一园”重大平台;第二,全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三,高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五,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第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第七,深化与港澳营商环境规则对接。

比如,在平台布局上,《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在2019年4月份已经通过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审议,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及穗港科技合作园核心区目前共引进了71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了2800亿元。

在互联互通方面,穗港城—穗港澳出入境大楼项目设计施工正式招标,2020年年中有望开通连接香港机场、尖沙咀、澳门机场的水上航线。届时,从开发区到香港、澳门将会更加方便。

“在大湾区建设中,我们的两大定位是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顾晓斌向笔者表示,“科技创新则是我们的核心引擎,先进制造业则是我们的主战场、主阵地。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征程

两千多年前,广州开发区所在的这片区域,就曾是繁忙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起航。在中国近代史上,闻名世界的黄埔军校就诞生于此,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会站在黄埔港的岸边、黄埔军校的旧址凭吊远望。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代开发区人用“二万元”办公经费,从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起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8年,开发区的税收达到了1052亿元,35年间,相当于增长了500万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如今,开发区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于一体的新城,那里有全国第三个集体育、演艺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馆——广州宝能观致文化中心;并且正在与多所高校探讨在区里兴建校园,未来那里也将会迎来自己的高校;距离珠江新城12公里的鱼珠码头,也将会成为与前者齐名的广州第二CBD。

但是,过去的成绩显然无法保证地区的长盛不衰。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和产业周期,开发区也时常在思考如何将成绩保持下去。“牛鼻子在哪里?”“用什么招数?”这是广州开发区经常会问的问题。

在采访期间,笔者看到,老的工业园区和老黄埔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改造升级,在未来的不久,这些地方将会成为新的创新空间。

“旧瓶装新酒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打扫干净后,才能装好酒。”开发区政研室主任李耀尧向笔者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这其实是开发区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的一个环节。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正是其中的“招数”之一。

除了旧城改造之外,在产业发展空间的优化上,开发区已经形成了“4+2”的创新驱动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黄埔港、广州国际生物岛,以及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区构成的“四区四中心+一区一园”战略发展平台,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使命,并且形成一股强大的创新合力。

据李耀尧介绍,除了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外,在未来,开发区还将会在全面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坚持创新开放、全面提升营商环境三个路径上下功夫。

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李耀尧整理了一个规律,他把开发区的发展整理成四个优势阶段,分别为:比较优势阶段、竞争优势阶段、创新优势阶段和财富优势阶段。

在开发建设早期,由于享有更优惠的政策,开发区具有政策上的比较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开发区拥有了竞争优势。目前,开发区则处于创新优势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显然还没有完成。到了第四个阶段,这里将会形成一个品牌效应,更多的财富将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新的财富效应。

“如何操作呢?”李耀尧反问了一句,他给出了三句话作为答案:主导产业的引领,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生态的配套。

“如果这个创新产业集群最终形成,掌握核心技术,那我们就不怕风吹雨打了,这是很牛的。”说话一向严谨的李耀尧在谈到这条路径的操作时,难掩内心的激动,用了这个通俗的词语。

在向笔者解释广州开发区的这些招数时,作为在这里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的老开发区人,李耀尧仅用了20分钟就把未来的规划清晰地勾勒出来。他对于开发区的历史和未来的规划,早已烂熟于胸。

但是,规划容易执行难。过去的35年,开发区能够达到今天的高度,与其一脉相承的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坚决执行的精神不无关系。

新时代,新起点。黄埔区区长、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勇连续用五个“聚焦”表达广州开发区改革再出发的决心。他说,“广州开发区将聚焦实体经济这个立区之本、聚焦战略性重大平台建设、聚焦争创国家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聚焦打造城市治理新样板、聚焦政府行政效能提升,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中奋勇争先,让广州开发区这面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35岁,广州开发区拥抱开放、走向未来。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