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 “非常 ”加法:日产量或将两亿 ,仍会短缺还是饱和

实际上,杨洋心里清楚,一个口罩的成本不过两三毛钱,即使有疫情时期人工、物流费用提高等因素,也不至于溢价至此。

责任编辑:何海宁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2020年2月18日,呼和浩特一家公司的员工正在赶制口罩。 (新华社/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2月20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虽然是在生产口罩,杨洋自己家里的口罩还是春节前储备下来的。自从政府监管以来,日夜都有人驻厂巡逻,“厂里一只口罩都飞不出去”。

广西一个地级市工信局官员称:“(口罩生产商)缺原材料还是缺人统一报上来,政府想办法,该高价买回来就买,该补贴就补。”

雷利民算了一笔账,预估到2月底,每天能生产各类口罩近2亿个,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口罩的短缺焦虑。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人士表示,政府允许企业拥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在每一批生产的成本附加10%-30%的利润。

“你那儿有口罩吗?”

谁曾想在2020年开端,这句话会成为中国人之间,比“吃了吗”更常见的打招呼方式。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一罩难求”成了这场大灾难的真实写照。

2020年2月14日,是杨洋领着工人加班的第20天。这是湖北一家医用口罩企业,厂里储备的原材料撑不过三天了,作为一线生产负责人,杨洋一晚上打了“上百个电话”,想从外省采购原材料,无果。

口罩悲喜剧在不同时空中上演。此前一天,几乎24小时没合眼的江涛总算看到了“五菱牌”口罩批量出货,日产量达200万个。在此起彼伏的跨界转产企业中,汽车厂商上汽通用五菱也加入其中,江涛所在的公司为其联合供应商。

被疫情骤然推开的社会复杂画卷中,口罩市场成为非常之地。有人四处求索,有人行诈骗诡计;一些濒死企业起死回生,一些企业寻机转产;一些电商多次援助医疗物资,一些电商涉嫌蹭热点;多地政府强力管控生产,而有些地方则闹出了截留医疗物资的闹剧。美好与丑恶,在一方口罩之中交织上演。

目前,在一线的医院、在复工的企业,依然传出口罩短缺的声音。而在市场与管控之间,供需数字到底几何,骤然提产之后,市场之路何往,至今还是未知数。

口罩商供不应求 朋友圈高价贩卖

杨洋是在大年二十九那天接到当地政府收购、调配口罩的通知。但工人早已放假回家,一时难以召集。直到正月初二才以3倍工资,召回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人,勉强开工。

1月29日,国务院紧急通知地方政府,迅速组织口罩生产商复工复产,并提出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物资保障组统一管理和调拨口罩,向重点企业派遣特派员。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13日,已有60名驻企特派员赴13个省份的41家重点企业驻厂。生产、发运到收货的全过程形成可控、可追踪的闭环,让大批口罩及时送往武汉。

在淘宝、京东上的许多商家回应南方周末记者,大量已被拍下的口罩被征用,所有口罩优先供应武汉,推迟发货。

虽然是在生产口罩,杨洋自己家里的口罩还是春节前储备下来的。自从政府监管以来,日夜都有人驻厂巡逻,“厂里一只口罩都飞不出去”。

一面是政府紧急调拨口罩,口罩商供不应求,另一面是朋友圈口罩高价贩卖。

家里的口罩不够用了,2月1日,杨洋在行业朋友里问了一圈,都说没货。微信朋友圈里,反而是以前卖衣服的、卖面膜的、做海外代购的在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