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救命神器”ECMO

吉本花了23年时间发明这款机器、进行动物实验,其间他还曾入伍参加二战,复员后继续投入研发。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ICU病人需要24小时的密切监测。左边的病人用上了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本文首发于2020年3月19日《南方周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线报道”)

吉本花了23年时间发明这款机器、进行动物实验,其间他还曾入伍参加二战,复员后继续投入研发。 ECMO设备本身价格在1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医院采购并不难,但使用成本高。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之下,一款名为ECMO(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体外生命支持设备,意外获得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期待。

2020年1月22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首次使用ECMO成功救治一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ECMO可以替代人的肺脏和心脏功能,在体外进行血液、呼吸循环支持,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被称作“救命神器”。

作为一个急救类医疗器械,ECMO此前一直很小众,产品数量有限,只有美国、欧洲、日本约十家企业生产。此前,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仅有260个ECMO中心。粗略估算,它们持有的ECMO设备约400台。

已持续三个月的新冠肺炎疫情,让ECMO变得炙手可热。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1月下旬-3月上旬,中国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进口的ECMO数量已超过100台。同时,一批中国医疗器械公司正紧急投入这一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

“这次疫情,正好是非常现实的教材。”德国品牌ECMO设备中国代理商李军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疫情正在为ECMO做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教育。

半个世纪前的发明

ECMO并非横空出世的英雄,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世界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

1953年,美国医生吉本(John Heysham Gibbon),成功为一名患者实施房间隔缺损修复术。这一手术的关键在于使用了吉本所设计发明的一个机器,短时间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辅助血液供氧,实现体外循环运转45分钟。

这是最早的人工心肺机。在此之前,吉本花了23年时间发明这款机器、进行动物实验,其间他还曾入伍参加二战,复员后继续投入研发。

以此作为开端,人工心肺机两个主要部件——氧合器和血泵的材料和技术不断向前演进和发展,并陆续有公司将其商业化推向市场,之后在医疗器械产品中开辟了体外循环支持这一门类。它应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并在体外氧合,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又称心肺转流,主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