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思享荟”第九期|探索可持续的企业扶贫模式

在广州举办的第九期“CSR思享荟”上,嘉宾们围绕“探索可持续的企业扶贫模式”的主题展开讨论,与会嘉宾认为,在扶贫工作中,一方面,企业应当注重增强扶贫项目的内生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当重视合作的价值,将自身融入乡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与下一步的乡村振兴相衔接,构建命运共同体。 

2020年6月30日是广东扶贫济困日,自2010年6月30日作为全国首个扶贫济困日诞生以来,已经走过十年。

对于企业来说,扶贫工作面向农村,千头万绪,又必须因地制宜、结合企业自身禀赋,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如何避免陷入扶贫工作困境,如何总结出可持续、可复制的扶贫工作模式,尤为关键。

另一方面,在企业的扶贫工作中,面对脱贫的目标和考核的标准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各个扶贫对象的差异和企业自身的禀赋不同,企业采取的扶贫方法和模式,却是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如何将扶贫工作的亮点传播出来,讲好扶贫工作故事?

近日,由南方周末报社主办,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越秀产业基金联合承办的“CSR思享荟”第九期在广州完美收官。此次研讨会以“探索可持续的企业扶贫模式”为主题,邀请商会、公益组织、高校学者、企业、媒体等各方代表,围绕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展开热烈讨论,激发出许多精彩观点。

(研讨会现场、与会嘉宾合影)

广东民营企业扶贫资金的运用以及主要模式

根据广东省工商联的数据,广东省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资金运用,按照投入资金额来计算,排在首位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占比也超过了60%,除此之外,扶贫资金主要投入到了高新科技方面,农业产业化方面,市场建设方面,农村旅游业方面,农村非农产业方面,以及环保方面。

广东省工商联党办许可女士在发言中介绍,广东省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五种:1、村企共建扶贫模式。具体来看,其中又分为“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三种模式;2、商贸流通扶贫模式。具体来看,包括在扶贫区域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以提振乡村经济,以及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以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两种方式;3、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根据广东省旅游局的统计,这几年,全省引进了投资额超过千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数量总计超过20个;4、教育扶贫模式;5、公益捐赠扶贫模式。

另外,许可认为,民营企业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某些企业扶贫意愿不强,形式单一;其次,要素流动渠道欠通畅;第三,要注意克服被帮扶方存在重援助轻共建发展思想;第四,政策配套不完善、不健全。

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广东省工商联建议采取以下三点措施:首先,强化政策引导,激发扶贫参与热情;其次,畅通要素流动,提高企业扶贫效率;最后,创新扶贫模式,实现村企互利共赢。

(广东省工商联党办许可女士)

企业扶贫容易陷入困境,必须增强扶贫项目内生发展能力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李锦顺认为,企业扶贫的实质就是解决无法外出务工者就近打工的问题,要脱贫就要发展产业,没有产业,脱贫攻坚就没有持续支撑,贫困户也很容易返贫。

在他看来,企业的扶贫工作中,往往容易陷入几个困境,包括1、主体性缺失,贫困户在项目中处于从属地位,“搭便车”心理普遍存在。2、零成本,企业无偿给扶贫地区提供的支持,具有天生脆弱性,本身就是最大风险。3、人才与技术缺失,增加项目风险,增加返贫概率。4、企业扶贫项目不能因地制宜。5、贫困群体脱贫能力较弱。5、扶贫参与主体过于单一。

李锦顺认为,明年话语体系将发生转变,进入扶贫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乡村振兴阶段。乡村振兴的实质就是,打造一种命运共同体,把企业、农民、当地政府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共同做好减贫工作。

在李锦顺看来,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1,做好产业规划,首先找到本地区特色产业,在制定发展规划,其次,完善当地基础设施。2、企业扶贫要突出因人因地因需立项。3、产业项目立项时要避免套取资金、跟风、盲从、攀比等负面因素。4、要强化主体意识,提高贫困户参与度,加强监督。5、要“内培外引”增加扶贫项目人才要素供给。

增强企业扶贫项目内生发展能力。如果仅仅是为落后地区提供了物质资源,却没有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体制保障,仅仅是为落后地区提供了外部推动力,却没有建立起自身的发展激励机制。这样无法真正实现落后地区的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李锦顺)

企业扶贫工作应从四个维度切入,讲好扶贫故事可利用四种形式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认为:1、企业公益或慈善捐赠行为不能代替社区参与和发展;2、企业在参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将自身视为乡村的一部分;3、企业在参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重视合作的价值;4、要尊重并合理考虑乡村的文化、传统、历史、生活习惯等特点。

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应该从四个维度去切入:第一个维度是为贫困地区提供生产要素。包括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设施,为贫困地区注入发展资本,为贫困地区注入生产技术,为贫困地区培育现代化人才;第二个维度是培育当地产业集群。包括在贫困地区设立企业,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第三个维度是开发潜在市场需求。包括开展消费扶贫,采购当地产品,开展电商扶贫,开展网络扶贫;第四个维度就是塑造良好扶贫环境。包括搭建扶贫平台和网络,总结扶贫经验和模式,举办或参与扶贫论坛、研讨会。

企业应该如何讲好扶贫故事?孙孝文认为,企业可以利用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基于新闻稿的传播。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方周末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报道共计129篇,其中企业扶贫的专题报道47篇。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企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根据企业的战略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并选择合适的投放时间;缺点是:互动性不足、费用较高、依赖媒体的专业性。

第二种形式是基于扶贫专项报告的传播。扶贫专项报告是对企业扶贫实践的系统归纳和总结,信息含 量最齐全,可以为利益相关方提供系统性的参考信息。它的优点是:信息全面、可靠性强、可结合发布会形成传播热点;缺点是:互动性不足、时效性不足、过于严肃。

第三种形式是基于扶贫项目评估的传播。对企业扶贫项目的评估和总结,可以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欠发达地区与企业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向社会进行推广。它的优点是:公信力强、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对内对外双重价值;缺点是:需要专业能力、时间长。

第四种形式是企业扶贫整合传播。基于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扶贫整合传播,通过例如论坛、考察、案例、报道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整合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形成传播合力。它的优点是:参与性强、形式丰富、言之有物、形成共情;缺点是:策划能力要求高、相关方资源要求高。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

CSR思享荟介绍

“CSR思享荟”由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起,旨在为企业社会责任从业人员整合各领域顶级资源,打造高管教练、行动学习和深度社交的融合模式。CSR思享荟以汇聚新力量、分享新知识、传播新实践为宗旨,汇集跨行业的专家群体智慧,解决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难题。2020年,CSR思享荟秉承“开放、合作、共享”的原则,将与不同CSR专业机构及责任企业合作,在全国各地开展主题型交流沙龙。截止2020年6月,“CSR思享荟”已经成功举办九期,累计超过300人次参加。

附注:在研讨会的案例分享环节,碧桂园集团分享了其独特的4+X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扶贫模式,越秀集团、越秀产业基金分享了其运用金融创新,探索可持续扶贫模式的经验。

优秀扶贫样本之一:碧桂园“4+X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扶贫模式”

(碧桂园集团扶贫办品牌总监、集团办公室中心总经理助理朱泳婷)

碧桂园集团扶贫办品牌总监、集团办公室中心总经理助理朱泳婷在研讨会发言中介绍,碧桂园集团致力于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与全国9省14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结合扶贫创新,同步开展乡村振兴,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道路。在政府指导下,9省14县已全部完成贫困户摸查,100%确定“一户一策”脱贫方案。 

碧桂园探索出4+X的扶贫工作模式。4是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x就是因地制宜和因人施策。整个4+X模式当中,我们都采取标准化的“5个一”措施,就是在每一个扶贫内容上,在所有帮扶地区,都采取5个1的规定动作来实现,比如党建扶贫中,就要求在每个地区都建设“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一次党建共建组织生活、一批火线入党党员、一批思想脱贫、一份军令状”。

党建扶贫方面:高度重视党建在扶贫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扶贫先扶志,从人和思想入手,以党建助力精准脱贫。寻找一批德高望众的“老村长”在9省14县共选聘140名德高望众的“老村长”,开展了入户调研、入户宣讲、入户慰问帮扶、宣传引导超6.1万人次。

产业扶贫方面:从2010年起在广东省英德市树山村推广绿色苗木产业。建立利益捆绑与共享机制,提出“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口号。已发展187户农户种植苗木400余亩,产出已超过2617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266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7.5万元。

教育扶贫方面:碧桂园陆续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碧桂园职业学院、国强职业技术学校,还援建了东乡县龙泉学校。2019年5月,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合作正式上线“碧桂园·光华助学金”网络众筹活动。同时由碧桂园集团牵头,积极联动子公司、合作伙伴、业主、媒体等资源,建立了“社会扶贫共同体”,共同启动“心愿100”教育捐赠活动。截至“心愿100”活动结束,共176个单位、爱心团体参与,累计捐款人次超14万人,筹集到善款1060万元,集团另捐289.6万元,用于资助7500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及微心愿。

就业扶贫方面:碧桂园集团共梳理出10000余个岗位面向贫困户招聘,截至现在,碧桂园累计组织贫困户技能培训63888人次,推动33594人实现就业,其中部分村民月收入超万元。

X模式方面:碧桂园探索了健康扶贫,捐赠1亿元支持“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推进AI乡村医生项目等,还探索了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把海南琼海的某些空心村变为“美丽乡村会客厅”等项目。

优秀扶贫样本之二:越秀金融创新,探索可持续扶贫模式

越秀集团党工部苏毅在发言中介绍,越秀集团从2016年5月开始,对口帮扶清远英德市西牛镇赤米村、高道村、鲜水村。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户“八有”标准,越秀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916.10万元,带动财政配套及行业资金、社会捐赠资金逾1500万元,引进专业和龙头企业资金6000万元以上,全方位推进帮扶工作。

产业扶贫方面,越秀集团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菜干加工厂项目、大棚蔬菜项目,并配套购入新型农具机,强化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止2019年底,三个村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615人全部高质量脱贫。此外,各个村子的长效稳定脱贫和巩固成效保障项目达8个,保底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增收26万元以上,贫困户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集体收入明显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可持续扶贫模式探索方面,越秀集团结合自身优势,联合越秀产业基金,走出了一条“金融扶贫”之路。

越秀产业基金量化投资部负责人及投资总监邝耀华在发言中介绍,2017年,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和现代农业产业政策,结合越秀集团在金融领域的产业优势,探索“金融+农业”的金融扶贫新模式,由越秀金控牵头设立农业扶持私募基金,2018年7月广州市对口支援办公室复函同意项目设立,2018年10月基金正式运作。

基金名称为广州越秀集团农业扶持投资基金,由越秀产业基金子公司广州越秀鲲鹏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管理人对基金产品进行管理。

扶贫资金所有权是属于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并由越秀集团公益基金会代持,确保资金安全,越秀集团再把这笔钱委托越秀产业基金进行管理,产生的收益以分红派息的方式交付给被帮扶对象,从而为贫困村提供持续的现金流。

基金2019年的收益率为12.58%,2019年11月24日向全体委托人进行收益分配,共派发现金红利总额25万元左右。2020年越秀集团将继续投资,巩固低风险、永续经营的金融扶贫模式。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