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广东扶贫济困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

2020年6月30日是“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的10周年,今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

近日,由南方周末报社主办,由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越秀产业基金联合承办的“CSR思享荟”第九期在广州完美收官。此次研讨会以“探索可持续的企业扶贫模式”为主题,邀请商会、公益组织、高校学者、企业、媒体等各方代表,围绕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展开交流。

在此次研讨会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们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和讨论,认为扶贫工作最关键的是“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专业规律、时代规律,这样才能在更好的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探索可持续的扶贫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努力讲好企业扶贫故事。然而,企业依然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未来依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在乡村整合政府、企业、扶贫干部、村民等多方力量,实现社区利益最大化,构建命运共同体。

扶贫工作最关键是“人”,更需要尊重规律

主持人:总结过往的扶贫工作,企业能够从中汲取哪些宝贵经验?

贾晶:首先,做到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最关键的是“人”。因为企业派驻到贫困地区负责扶贫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有格局、有党性、有原则,同时还要有视野、有专业,所以人很重要。一线扶贫人员,必须既能深度理解国家的战略,同时又能够创造性的把自己所在的集团组织和对口扶贫的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可持续才有可能。第二,一定要深入的了解对口扶贫的地区,包括其地理、人口、环境、历史、资源等方面。走马观花,做不到扶贫的可持续。第三,要综合利用专业知识,尊重科学。

周如南:扶贫工作如何可持续,最重要的是尊重自然规律。某些西部大量的山区戈壁其实并不适合居住,在这些地方鼓励返乡创业肯定不合适,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制定扶贫对策。

第二,要尊重市场规律。目前的扶贫工作,企业更多是在国家号召下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市场规律,企业也应当对股东负责。

第三,要尊重专业技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就是人才兴旺,如果没有人,只是空荡荡的漂亮村子没有意义,我们需要思考怎样激发社区活力,怎样处理好城乡发展的关系。

第四,要尊重时代的规律。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企业在扶贫工作中的定位应该是参与和协同。

结合实践,探索可持续扶贫模式

主持人:企业自身禀赋各有不同,面对的扶贫对象情况各异,在实践中,企业探索可持续扶贫模式,都有怎样的办法和窍门?

黄伟斌数字广东运用技术创新助力扶贫工作。

比如我们做了“粤省事”这个微信小程序,在其中的民政服务选项中,我们设计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信息录入服务。此前的信息录入,都是基层的工作人员亲自跑到贫困地区,做调研之后,再把相关信息录入进入系统,这样的工作效率很低,并且需要大量人力投入。

我们对此做了技术优化,利用广东省的大数据系统以及智慧云平台,动员互联网所有的用户,让他们把身边发现的可能是留守儿童或者困境儿童的信息,录入到系统中。

通过这样的优化,民政部门收到的信息量比此前增长了好多倍,数据层面得到很大的充实。

李柱文:中集集团把技术优势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在湖南省西部的十八洞村,中集集团建设移动的冷库,15天就建设好了。当地盛产猕猴桃,有了中集集团的冷库,能够得到及时的冷藏保鲜,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

陈丽霞:捷成集团是一家外资企业,2011年开始,捷成集团与国际性慈善机构“国际奥比斯组织”共同合作,开展了公益项目“晨星计划”,专注为中国贫困地区的眼疾人士提供帮助。在2011-2015年的项目进行期间,捷成集团共向奥比斯捐赠了超过人民币515万,并有120多万名中国农村眼疾患者从中受益。

李安安:2013年至今,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一直在推进“助学圆梦项目”,专门针对家庭困难的(高校)高职学生。之所以选择高职贫困学生帮扶,因为我们认为,国家和社会给予本科院校贫困学生的支持资源更多,但是职业教育领域能得到的类似资源较少,真正的寒门学子,集中在高职院校。

项目累计资助了1292名学生,其就业率达到98%,开设34个思利及人助学圆梦班。

如何讲好扶贫故事?

主持人:企业在扶贫工作的传播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沈洪涛:对于怎样讲好扶贫故事,目前很多企业采取制作纸质的扶贫报告的方式,但这样远远不够,因为纸质报告是单向的传播,而更好的办法是做沟通,利用对话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探讨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最好是邀请第三方来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可信度。

另外,企业是赢利机构,并不是慈善组织,因此企业扶贫工作也要注意可持续性,也要注意扶贫工作的效率,如果为了扶贫攻坚任务不计成本,那样也是在耗费社会资源。

蔡露诗:公益基金会的资金可持续性很重要,如果能把相关基金的运作案例持续复制,对公益事业帮助很大。

企业在日常的扶贫工作中,就应该注重搜集记录点滴故事,这样在项目总结的时候,就能有更多的素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主持人:企业下一步应该怎样与乡村振兴衔接?

刘文卿:2016年开始的新一轮扶贫,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总共派出250多名驻村扶贫干部,担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扶贫队队长。我们以农村电网改造为抓手,从2016年开始,累计投入560多亿元,进行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也提前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农网改造升级任务。

广东省的扶贫工作,目前仅仅是阶段性的小结,主要任务还是找差距补短板,我认为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客观来说,某些地区完成了脱贫摘帽,但是某些村民并没能在本质上完成他们的蜕变。

只有关注需求,回应需求,才是可复制、可持续的一种扶贫模式。

构建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什么?对企业有哪些要求?

邓晓敏:健合集团的业务就是跟健康息息相关,所以结合自身特质,健合集团在2007年与红十字会合作,成立了合生元母婴救助基金,面向母婴的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救助。

探索可持续的扶贫模式,企业和企业之间应当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和同盟,互为补充。因为单独一家企业不是万能的,应当有一个牵头方去协调不同的企业,在贫困地区,去满足他们不同层面的需求。

夏璇:怎样探索可持续的扶贫模式。首先,人很重要,一定要有带头人在一线做事情;其次,需要在当地构建利益共同体,目前在乡村振兴的链条上,企业、政府、村干部其实都已经到位了,那么,就非常需要在当地构建联盟,共同推动社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

CSR思享荟介绍

“CSR思享荟”由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起,旨在为企业社会责任从业人员整合各领域顶级资源,打造高管教练、行动学习和深度社交的融合模式。CSR思享荟以汇聚新力量、分享新知识、传播新实践为宗旨,汇集跨行业的专家群体智慧,解决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难题。2020年,CSR思享荟秉承“开放、合作、共享”的原则,将与不同CSR专业机构及责任企业合作,在全国各地开展主题型交流沙龙。截止2020年6月,“CSR思享荟”已经成功举办九期,累计超过300人次参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