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文身=流氓”的刻板印象

这些年,我听说过因为文身父子、母女失和的例子,也目睹过老年人在文身青年背后的指指戳戳。其间的情状,一如喇叭裤、男子的红衬衫所曾受过的种种诘难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2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2017年12月17日,辽宁沈阳,在2017文身匠心国际纹身展上,市民在观看纹身宣传图画。 (视觉中国/图)

一名甘肃兰州市出租车司机日前留言称,近期收到了关于出租车驾驶员不得有文身的信息,要求清除文身。而清洗文身对身体会造成伤害,且还是会留下疤痕或色块,“有文身的不一定是流氓也有可能是岳飞,不是吗?”而兰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则回应称,驾驶员大面积文身可能导致女性、小孩等乘客心理不适,不宜从事出租汽车营运工作。

这一场争议并不让人奇怪。在我表达对于“文身权”的支持后,有人惊诧,“你应该反对才对啊!”言下之意,我的面相看上去比较“保守”。而我的反应是开玩笑地送他一句话:虽然我也不喜欢文身,但你应该回到中世纪去。

这些事不能不引人深思,文身怎么就这么不受待见,一提文身,怎么这么容易导致撕裂呢?

在我看来,“文身之争”首先反映出东西方文化差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