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和飞机、特务斗智斗勇” | 抗美援朝70周年⑦

责任编辑:姚忆江

我叫杨庆茂,今年88岁。我于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1951年1月5日夜里随大部队进入朝鲜,成为一名后勤运输兵。

白面、大米、炮弹、胶鞋……火车拉来了一车车军需物资,我和战友们用肩扛、用手提、用小推车运,“蚂蚁搬家”一样把他们分装到汽车、卡车上,再转运到前线。

跟前线战友“刀对刀、枪对枪、炮对炮”相比,我们后方的战斗没那么激烈,但也面临着飞机轰炸和特务破坏的威胁。很多战友因此牺牲,我也多次死里逃生。战争结束后,我因为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不过,很多当时跟我一起扛炮弹牺牲的战友们却看不到了。

抗美援朝老战士杨庆茂 (南方周末记者 麦圈/图)

扛过“喀秋莎”炮弹

我是辽宁海城县南台镇人,在家里排行老四。1950年秋天,美国的飞机已经过了鸭绿江,东北人担心战火烧到国内来。1950年底,我刚满18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一个月集训后奔赴朝鲜。

我随大部队先从辽宁丹东乘火车到朝鲜新义州,然后从这里下车徒步行军。大概六七天后,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一个叫做“三登”的车站。这里距离平壤北部约一百多公里,火车会将大批军需物资运到这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物资卸下,然后装到卡车上,再由汽车兵送到前线。

物资从火车上卸下来,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似的。像“喀秋莎”火箭炮弹,一个箱子装两发,一发炮弹能有一人多高。再说白面,一开始200斤/袋,我根本扛不动。后来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