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蓝盔 在异国战火中坚守与凝视 | 封面人物

“维和三原则”是维和部队能够顺利执行任务的重要保证,却也不时将他们置于潜在的危险中。不过,战火和冲突并非维和生活的全部……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黄剑

2020年9月25日,中国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部分官兵完成维和任务后在国内某集训地合影。从左到右:操作手段玉涛,卫生员巫露露,外事翻译尹雯,政工干事李明桂,队长朱俊,卫生班班长谭志安,炊事员陈茂良,操作手刘阳  图 / 翁洹

“中国蓝盔”,活跃在黎以边哨——第18批赴黎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纪实

异国任务

黎巴嫩贝鲁特国际机场,当地时间2019年5月29日午后,陈茂良踏出运输机。阳光刺眼,雨季刚刚结束,炎热干燥的夏季就已急不可耐地到来。跑道尽头是蔚蓝神秘的地中海,机场一侧的黎巴嫩山连绵起伏,房屋鳞次栉比,依山望海而建。

陈茂良无心环顾。这是他第一次乘坐运输机,机舱密闭、无窗,座位是一条宽二三十厘米的木板,靠背则是一根金属栏杆。没休息好,十多个小时的不间断飞行让他有些胸闷。

列队到达机场一层大厅,空调的冷气逐渐驱散了疲惫。第一次踏上异国土地,25岁的陈茂良兴奋起来。安检过后,他和同属中国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第二梯队的百余名官兵,见到了分队长朱俊和数名荷枪实弹的警卫。一周前,朱俊先行抵达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注:以下简称“联黎部队”),筹备交接工作。

和陈茂良一样,朱俊身着解放军07式迷彩服,系蓝丝巾,左臂佩戴中国国旗臂章,右臂则是一枚圆形的联合国臂章。不同的是,他头上戴的并非蓝色贝雷帽,而是一顶印有联合国标志的蓝色钢盔,并套上了厚重的防弹背心。除了联合国维和人员,机场还有一些同样全副武装的当地政府军在巡逻。队伍里刚刚松弛些的气氛又变得紧张。

数分钟后,陈茂良和战友们登上了接他们去营地的大巴,座位上提前放好了钢盔和防弹背心。陈茂良已经很久没有穿过这样的装备,紧张的情绪犹如细密的触须,顺着二十多公斤的护具瞬间爬满全身。

联合国维和行动旨在帮助受战乱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实现持久和平。参与行动的维和部队包括工兵、医疗、运输等支援保障型部队,以及步兵营等防御防卫安全型部队。前者只有最基本的自卫武器,而后者属于轻装机械化部队,会严格按照安理会授权和国际法要求,根据形势需要、任务区指令和交战规则,执行监督组织选举、解除武装并遣散安置武装人员、协助进行社会重建和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

陈茂良所在的中国第18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共410人,由多功能工兵分队、建筑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编成,任务期为1年,主要担负扫雷排爆、工程建筑、蓝线栽桩、医疗救治和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

陈茂良生于四川,18岁入伍,被分配到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选择了驾驶员方向,后前往某军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回到原单位,负责炊事班的日常管理。2019年初,该旅第三次受命赴黎执行维和任务,陈茂良符合选拔条件,报名应征炊事员。

维和任务通常是在海外局势动荡地区,不同于国内的演习场,这里更靠近真实的战火,许多官兵将执行异国任务视作军旅生涯的一段独特经历,无论是在专业技能、视野格局,还是实战能力上,都能得到提升。

报名的踊跃让选拔更为严苛。陈茂良所在工兵分队的选拔定在2019年2月,除了专业技能,还会进行严格的身体和军事素质等考核,考核项目中既有常规项目,比如五公里全副武装越野,也有高于日常训练标准的项目,比如绑棍单杠直拉。

考核通过后,会进行三个月的封闭集训,除了进一步强化执行工兵任务所需的专业技能,也会涉及对维和目的地的历史背景、政体国情、文化宗教、维和规则以及任务生活等的了解和学习。

陈茂良由此第一次关注到黎巴嫩这个中东小国。黎巴嫩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与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靠近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扼守欧、亚、非“三岔口”,自古就是各方势力的博弈场。

陈茂良  图 / 翁洹

从腓尼基、希腊、波斯、罗马、十字军,再到奥斯曼帝国,黎巴嫩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不同文明的烙印。崎岖的黎巴嫩山,亦使其成为周边众多受迫害教派的避难地,各教派为了生存、自卫和发展,往往选择建立封闭且结构严密的宗教公社,形成半自治的割据局面,又与周边国家的教党势力根脉相连。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庞大的疆域被拆分为40个国家,其中就包括黎巴嫩。之后,黎巴嫩由法国委任统治。1943年,为实现民族独立,黎巴嫩各教派签订了分享国家政权的《民族公约》。以1932年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新国家按照教派主义原则分配国家权力,规定国家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选担任,总理、议会议长、总参谋长分别由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人选担任。同样的教派分权体制也被运用到国家武装力量的分配上。

《民族公约》通过各教派共享利益的模式帮助这个多元宗教国家从分裂走向了统一。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黎巴嫩一度发展迅速,人均收入位居中东之首。但新国家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派割据、教派政治,以及身处各国势力争端夹缝地带等发展桎梏,这些不安定因素也为其日后国内、国际动乱的爆发埋下隐患。

1975年,一场长达15年的内战爆发,导致约12万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1978年、1982年,为消灭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色列两次入侵黎巴嫩。2006年,以黎冲突再度爆发,同年双方签订停火协议,但边境地区仍然冲突不断。曾经的“中东瑞士”、“民主橱窗”沦为如今的“中东火药桶”。

1978年3月19日,联合国决定组建驻黎巴嫩临时维和部队,部署在黎巴嫩南部边界地区。2006年,该部队规模进一步扩充至13000多人。到2019年陈茂良所在的维和部队抵达黎巴嫩时,联黎部队的维和行动已超过四十年。依据联合国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4月30日,已累计有319名各国官兵在黎执行维和任务时丧生。

大巴载着陈茂良一行从贝鲁特一路南下。陈茂良坐在靠窗位置,没有墨镜,阳光照得他睁不开眼。窗外向后飞逝的场景将他从黎巴嫩飘摇的历史拽回现实。培训期间烂熟于心的背景资料,开始以更直观的画面闯入他眼帘。

现代化的街区间不时耸立着几栋破败的土黄色建筑,或高或低,墙壁上落满了墨点般的弹孔,几处弧形窗框被炮弹打成了不规则的锯齿状,窗玻璃早已不见,里面黑洞洞的。一些植物从墙缝中钻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