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担当:源于赤水,反哺贵州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这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却使全球经济民生遭受巨大冲击,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面临考验。

为履行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习近平主席强调,党中央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不动摇,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打好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导,也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尤其是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更应带头成为全面回报社会的国家队。

我国的国有企业诞生以来,就把全面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价值追求。当下,投身扶贫攻坚战,助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无疑是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家立足地方的品牌国企,贵州茅台集团坚持走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前列。“十二五”以来,累计出资90亿元用于捐资助学、兴办教育、扶贫济困、义赈救灾、环境保护、扶农兴农以及支持地方政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把助力脱贫攻坚与集团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展现了一家负责任大企业的大见识、大担当。

茅台从2015年起累计投入3亿元对口帮扶位于贵州北部大娄山山区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2019年,道真成功摘下贫困县的帽子,却随即遭遇疫情的冲击。对此,茅台表示:“脱贫不脱钩,扶上马再送一程。”

2020年4月1日,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赴道真县调研,明确表示茅台将捐资3000万元,用于扶持道真县6个村发展食用菌生产和钩藤加工,帮助道真巩固脱贫成果,带动群众增收。茅台还向道真捐款200万元,捐赠防疫物资,支援道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10月17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茅台集团等49个单位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随后,茅台集团又以“茅台式精准扶贫:抓牢关键要素,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的《中国企业精准扶贫综合案例50佳(2019)》,被评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

工业携手农业,带动乡村共同富裕

从贵州赤水河畔起家的茅台,始终立足于地方,将企业发展逻辑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地方百姓共同繁荣,与当地环境和谐共生。

茅台酒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酿造茅台酒只能用茅台本地生产的有机高粱。每产一斤茅台酒就要消耗五斤高粱,因此茅台对于高粱的庞大需求,是其与当地农业的天然结合点。

茅台以工业反哺农业,在贵州仁怀市及毗邻的两区、两县地区建设有机高粱种植基地,为农户提供免费种子,给予一定肥料补贴,并制定高粱收购保护价。符合茅台酒用质量标准的有机高粱,由仁怀市粮油收储总公司“应收尽收”。

为了使高粱种植户共享企业发展利益,茅台近年先后两次提升有机高粱收购价格,每公斤价格从7.2元提升到2018年的8.2元和2019年的9.2元。按照每亩250公斤的产量来算,每亩高粱能卖2300元。

仁怀市有机高粱基地认证面积达50万亩,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左右,高粱产业发展涉及全市19个乡镇(街道)156个村(居委会)147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4万多户,户均收入14000元以上。有当地高粱种植户表示,为茅台种高粱“与种植传统作物相比,经济效益更好”。

这种打通种植端、生产端、销售端的全产业链,将当地产业包含在自身产业逻辑内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产业扶贫标杆。茅台还把这一模式扩展到其他产业。

2012年以来,面对白酒市场环境的调整,茅台在寻找企业新增长点的同时,立足于服务贵州的大局以及贵州的自然条件,选择发展以蓝莓酒为主打产品的蓝莓产业。

蓝莓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着巨大潜在市场需求。目前,世界蓝莓的种植生产已向我国转移,贵州黔东南更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种植区。这里的土壤洁净无污染,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出产的蓝莓花青素含量高,很适合于酿酒和生产果汁。

在黔东南丹寨县,蓝莓种植产业已有十多年历史,但丹寨的蓝莓产业比较散、缺少龙头带动,一直停留在卖鲜果的阶段,空有品质优良的优势,但效益并不明显。

2015年,茅台在丹寨县注册成立贵州茅台(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控股已具备一定蓝莓种植规模、产业链相对完善的贵州恒道丹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企业自有、与村镇合作社合作两种方式,在当地建成大规模蓝莓种植基地,并建立了自动化生产线和配套的冷链、仓储、科研、营销中心,形成了以蓝莓利口酒、蓝莓果汁等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完整产业链。

茅台在丹寨发展蓝莓产业,看重的不仅是经济效益,也是为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助力地方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模式,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费用的形式增加当地百姓收入、解决就业问题。

“我们烧茶村253户村民流转土地给茅台集团,全村种植蓝莓1300亩,村民既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务工促增收,蓝莓不仅美了家乡,还富了烧茶。”丹寨兴仁镇烧茶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贤说。截止到2017年4月,茅台在丹寨的土地流转涉及703户,土地流转费389.65万元,每年用工量实现71631人次,户均收入5153.75元。

5月到8月,蓝莓果实陆续成熟。由于蓝莓成熟速度不一,只能人工采摘,为保护花粉,摘果人都戴着手指套,平均每人每天只能采摘8公斤左右。丹寨县老八寨村的刘家群年逾六十,她和许多村民一样,在村内的茅台蓝莓基地工作,工钱一天70块,一个月不误工有2100元。据不完全统计,茅台在丹寨带动5600户农户实现增收,其中3000多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要学会算综合效益账,不能光算经济效益账。”在指导茅台的丹寨蓝莓项目时,一位茅台高管曾说道:“只要能带动周边乡亲致富,短期亏一点,长期补一点,都是值得的。”

捐资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茅台深知,从长远来看,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当地的发展。只有提升当地百姓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才能使当地发展具有内生的动力和持久的后劲。

因此茅台积极投身捐资助学活动,分别于2006年、2012年发起“习酒·我的大学”“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公益助学活动。两项活动都是通过一次性发放每人5000元的资助,帮助当年被录取的大学新生顺利进入校园。

以“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为例,茅台每年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亿元人民币,用于解决2万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大学新生从家门到校门的交通与生活费。

来自黔东南从江县的18岁女孩韦苏羽今年参加高考。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于2014年生病去世,母亲是环卫工人,靠一个月1600元的工资,独自抚养三个女儿。作为家里的长女,韦苏羽感觉压力很大,为节省从家里往返学校的路费,她只敢填报贵州本地的学校。在此艰难时刻,茅台送来的5000元资助令她又惊又喜。

5000元看起来不多,却能让来自乡村的学子不至于因生活与交通费上的困难,而无法迈过高等教育的门槛。“茅台的帮助让我感觉压力没有这么大了。”韦苏羽说,如今她已如愿进入校园,成为一名大一新生。

9年来,“中国茅台·国之栋梁”活动累计捐资达9.14亿元,受助学子达18.28万名。从2016年起,受助名额向贵州及藏区、南疆等“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使资助变得更具针对性。

“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国内爱心助学活动中捐款金额最大、受资助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公益项目。而这一项目的长远效益,也逐渐显现。千千万万个受过茅台资助的孩子,将反哺家乡,回馈社会。

作为最初受助的学生之一,24岁的侗族女孩石淑萍已经本科毕业了。

家在从江县农村的她记得,读小学时,她和妹妹每天放学后都要扛着小锄头上山挖草药,晒干后拿到镇上卖,只为了换几块甚至几毛钱。2015年,成绩优异的石淑萍收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我的父母悲喜交加,因为家里实在负担不了我读大学的费用。”石淑萍语带哽咽。“是茅台助学金帮助解决了我大一第一个学期的生活费,给予我信心和希望,给予我一份安心,我才愈发敢于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困难。”

受到资助的石淑萍,也通过参与公益回馈社会,大学四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项目,回家帮忙联系外地的公益组织给村里小学做捐赠。石淑萍的专业是侗台语族语言研究,现在她已经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希望将来回到家乡贵州,进入高校,为侗语语言研究和侗族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截至今年7月,已有5届10万受助学子毕业走向工作岗位。10万名学子背后就是10万个家庭。每当一位学子走出大山、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下一代更有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除了单纯的捐资助学,茅台还拓宽助学方式,整合集团资源,通过实践、实习、就业等形式,全方位为学子成长发展搭建平台。

2016年,茅台集团开发了一款茅台学子跟踪管理APP,建立起学子数据库,从而聚焦其真实需求,提供持续帮助。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茅台举办了四期“茅台学子回家之旅”活动,为400名受资助的茅台学子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2017至2019年,每年为茅台学子提供1000个实习岗位,推荐100名优秀学子到各子公司、经销商、专卖店及其他合作单位就业。

多作贡献是茅台最想做的事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发源于云南,流经滇、黔、川三省的赤水河盛产美酒,养育了茅台、习酒、郎酒、泸州老窖等中国著名白酒。

这条“美酒河”却一度因河流上游地区相对贫困、农业人口过多,而不堪环境负荷,石漠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下游工业企业无序取水、随意排放,也使赤水河水质一度跌出三类标准。

作为由赤水河孕育出的白酒企业,茅台对母亲河的保护义不容辞。茅台决定从2014年起,连续十年每年捐赠5000万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2018年6月,茅台又向赤水河的发源地云南省镇雄县捐资1400万元,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此外,茅台还融入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发展大局,发展循环经济。2014年,茅台建设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用茅台酒产酒后剩下的酒糟生产中低端白酒,二度利用后的酒糟又用于制造生物燃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被用于种植茅台酿酒用的有机高粱,使得酿酒成为闭合的循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保护的最优化。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已经融入茅台企业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12年来,茅台坚持每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把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持续为贵州经济、教育和环境的保护、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既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赢得了更高的品牌美誉度。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关键就是要做好分内的事。2020年,也是我们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年。”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所以就茅台而言,怎么样做好主业稳增长,扩大就业保民生,怎么样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我想这就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也是茅台最应该做的事情。”

回首过去,茅台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下,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民族品牌,秉持着“大品牌承担大责任”的企业责任观,与贵州人民同舟共济、攻坚克难,为贵州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作出重要贡献。

2020年即将落幕,而疫情仍未远去。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并重?茅台树立了一个榜样。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