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娶女不嫁,两娃各姓一方

张欣婆婆在听说她父亲要以两头婚为小辈办婚礼、并让两个孩子随女方姓时,她迅速召集亲戚,召开了一场家族大会。

生完大娃后,周玥和母亲带着孩子去表弟家,两人当时就孩子该如何称呼周玥表弟产生了争执。母亲要求叫“叔叔”,周玥则认为应该叫“舅舅”。

“我父母对两个孩子都挺好的,但就是会经常提醒我:和谁姓今后就继承哪家的财产,警惕二孩长大后抢夺哥哥的财产。”

(本文首发于2021年01月0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何海宁

(梁淑怡/图)

没有彩礼、没有嫁妆,办婚礼时,司仪没有提及“男方迎娶、女方出嫁”之词,只是说一对新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祝贺百年好合。

如今,陕西女孩张欣还记得2017年婚礼时的场景。她也记得,在婚前,夫妻双方家庭还约定:生育两个孩子,其中第一个随男方姓,第二个随母亲姓。

她的丈夫是江西客家人。这一婚姻模式打破了两地原有的传统。为此,男方在婚前召开了一整天的家族大会。而在女方的父亲看来,这是对“女性在家庭的付出和价值的一种肯定”。

他们俩目前住在西安。在中西部,这种名为“两头婚”的婚姻模式仍很稀奇,但江浙沪农村及郊县地区则早已盛行。家住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的顾易峰就向南方周末表示,如今身边近九成的人都是如此,“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这已经是约定俗成”。

据武汉大学社会学专业副教授刘燕舞及其团队自2009年以来的考察,两头婚形式不仅在江浙沪,四川、湖南等地亦有分布。这一悄然流行的婚姻方式,已在改变中国传承千百年的社会关系。

男不言娶,女不叫嫁

苏州女孩周玥还记得2016年婚礼前的一个细节。公公婆婆送来两万元以表心意,但被她的父亲拒绝了。“因为两头婚是不收彩礼的,可能我父亲也是不想让我们欠着对方吧。”周玥告诉南方周末。

周玥和丈夫是同村人,两家距离很近。通过她的姑姑介绍认识后,相恋、结婚、生子。这个新家庭即是“两头婚”,在当地,两头婚又称为“并家”,男不言娶、女不叫嫁,意为两家并一家。

按照苏州两头婚传统,男女双方需要各自置办婚房,婚后不定期回两家轮住。两人结婚后,周玥与丈夫采取轮换的方式,这周两人住在她的娘家,下周便住在婆婆家。而生育孩子后,按照婚前的口头约定,大孩随她姓,二孩随父姓,两小孩把外公外婆都喊为爷爷奶奶,由双方祖辈共同抚养。

这是一个典型的两头婚家庭。而在南方周末的多方采访中,这一家双方的家庭背景亦带有普遍性。周玥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两人所在的苏州相城区,自1985年开始,大量房屋被拆迁,原址之上制造业及化工业工厂开始兴建。当地居民大多分到一笔拆迁补偿款以及一到两套安置房。周玥家拿到两套,而她丈夫家虽然没拆迁,但在城区早已购置了一套商品房。

这种传统在当地已经延续多年。不过,对于来自甘肃省天水市的李江军来说,最初他感到很新奇。

李江军与来自苏州的妻子在大学相识相爱,目前两人均在江苏省镇江市当老师。2006年,两人“并家”成婚。在婚前听说这种模式时,他从妻子的亲戚朋友处了解到,这在当地已经屡见不鲜。

在双方父母的沟通下,他们很快达成一致:婚后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就跟妻子家的姓,如果两个孩子,就各姓一方。“尽管我所在地区传统观念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