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电力适应区域特点的精准扶贫管理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充分发挥电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担当“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企业使命。公司明确扶贫定位,建立组织保障;精准实施电力扶贫开发项目,为脱贫注入“新动力”;免费培养“三定生”,实施就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教育引导,开展扶志教育活动;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扶贫管理。将扶贫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当地实际,将物质与精神、当前与长远扶持相结合,发挥互联网和电力系统的优势,实施贫困地区电力扶贫开发、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扶志教育等,点面结合,实现扶贫带动一片、脱贫辐射一片。

在我国,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贫困村数量居全国第一。四川也是全国第一大彝区、第二大藏区,彝区藏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对此,电网企业精准扶贫管理是满足确保国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电网建设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质量偏低、产业扶贫项目单一、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电力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保障,电力行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公共服务企业平台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对此,电网企业精准扶贫管理是完成电力行业在脱贫攻坚中承担特殊使命的需要。

国家电网公司把扶贫工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供区内贫困县70个、贫困村8536个。2019年,四川省内国网供区有28个贫困县、1009个贫困村、35万贫困人口需完成脱贫任务。国网四川电力扶贫任务重、难度大,需要站在推进西部发展的高度,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此,电网企业精准扶贫管理是满足适应区域特点扶贫管理的需要。

一 项目实施举措与成效

国网四川电力在参与大扶贫格局的建设中,切实联系当地实际,将物质与精神、当前与长远扶持相结合,发挥互联网和电力系统的优势,实施贫困地区电力扶贫开发、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扶志教育等,点面结合,带动一片、辐射一片,探索扶贫攻坚领域的有效模式。

(一)明确扶贫定位,建立组织保障

国网四川电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找准定位,将扶贫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扶贫定位,建立组织保障。

1.确定总体目标

国网四川电力依托行业优势,按照“脱贫是起步、小康要迈步、致富不停步、文明大进步”的帮扶新思路,瞄准扶贫,突出精准,实施为四川省“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五大扶贫工程”提供优质电力保障、对口帮扶、志愿服务等重点推进工作,确保全面消除无电户、农村现存“低电压”问题,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全覆盖、供电服务均等化。加大对供区内142个定点帮扶贫困村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推动扶贫点(贫困村)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项目实施,助力地方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

2.设立扶贫管理组织机构

国网四川电力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企业扶贫工作,负责三级定点帮扶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设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决策事项、统筹实施定点扶贫工作、进行联络宣传、考评建议等。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6个专业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本专业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与四川省慈善总会等相关单位及媒体、其他企业、个人和团体建立沟通机制,邀请其到定点帮扶贫困村现场调研,共同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难题,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完成。

(二)精准实施电力扶贫开发项目,为脱贫注入“新动力”

贫困地区电网面临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不高、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欠佳、年度发电指标较低、水电工程留存电量比例不足等问题。

1.加快实施贫困地区电网建设,保障产业发展

国网四川电力完成“两年攻坚战”三个专项农网建设任务,进行110千伏及以下各类农网改造;进行机井通电工程、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520个自然村通动力电;为贫困群众新居提供电力保障,完成13万余户易地搬迁、3.5万余户彝家新寨和藏区新居的供电服务工作;开辟绿色通道,为3859个农村产业项目投产通电,满足农副产品加工、养殖等产业的发展需求,为贫困群众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2.发挥大电网枢纽作用,保障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国网四川电力积极服务深度贫困地区资源开发,深入挖掘“电能替代”市场潜力。为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丰富的水电、风能、太阳能等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转化为脱贫攻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国网四川电力建成藏区彝区五大水电送出通道,推动雅砻江(中游)、白鹤滩等水电送出,全力缓解“窝电”难题,保障三州地区4200万千瓦清洁能源并网。

3.实施人才帮扶、跨区域劳务协作,提高藏区县级供电公司管理质量

国网四川电力组织下属16个市(州)供电公司对口帮扶29个藏区县级供电公司,以1年或2年为周期,从对口帮扶单位选派符合条件的管理、技术和技能骨干人员进入藏区开展人才援藏,每轮帮扶周期为2年,援藏人员除了完成岗位工作外,还以“师带徒”方式培养藏区人才。同时,为缓解藏区电网生产运维压力,企业依托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平台,由超员单位承接藏区以变电运维为主的生产业务,实现人力资源在全省公司范围内跨区域流动。

(三)实施就业扶贫,提高就业脱贫覆盖面

由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贫困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实用性技能缺乏。

1.免费培养“三定生”,企业内部安置就业

国网四川电力对四川藏区招收定向生,免费培养,为藏区电网建设培养、储备电力人才。在藏区分县开展定向招生,全额资助藏区“三定生”全免费就读。三年学习期满取得普通高职(专科)毕业证书,通过国家电网招聘统一考试合格的同学,由学校直接派遣到定向安置单位就业,成为市州供电公司正式员工。

2.实施技能脱贫,丰富就业渠道

国网四川电力牵头建立“扶贫帮扶培训专家库”与村民分享培训资源。与当地培训机构合作,就近聘请专业师资,培训当地人员从事电工技术、泥瓦匠等技术工作,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国网四川电力结合当地政府生态旅游扶贫规划,邀请专业师资对有意愿的贫困户在创业管理、农家乐经营、乡村旅游、绿色康养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入专业力量,联合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成立彝绣专业合作社,组织定点帮扶七村一乡的贫困妇女参加彝绣培训,助力当地群众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就业脱贫致富。

国网四川电力重点支持有脱贫意愿和外出务工经历的村民成为致富带头人,组织发动致富带头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自主创新能力、集约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四川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农产品仍停留在出售原材料和初级加工阶段。村集体经济动力不足,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弱。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新兴扶贫产业发展成熟度低。

1.科学建设产业项目

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现状,国网四川电力与各级政府建立常态沟通联系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电力助推”的局面。国网四川电力多次邀请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和各级农科院的专家对142个贫困村农业资源进行考察。科学化验分析土质、水质及气候环境因素,结合当地物产,科学论证扶贫产业项目,协同各贫困村合作社制定发布统一的农产品生产规范、标准,完善质量管控体系,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生态无公害农产品。

2.打造绿色产业品牌

国网四川电力分别在乐山市马边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成立扶贫开发农业公司,打造“彝兴”和“丽火”两个绿色品牌。基于“互联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产业发展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建立种养殖项目视频管控系统,策划品牌营销,突出大小凉山地域特色,提升品牌影响力。

3.规范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国网四川电力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办法》等制度和资产代管机制,创新性地引入理事会、监事会等执行和监管机构,规范合作社管理。积极融入现代化销售平台,力保“百合”“青刺果”等扶贫产品有产量、有销量,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五)加强教育引导,开展扶志教育活动

部分贫困地区存在“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不良现象。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习俗带来的举债致贫也是当地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贫困村民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对产业扶贫抱有怀疑的态度。

1.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倡导文明新风

国网四川电力在阿吼村推广“文明新风村民积分制”,对村民卫生习惯、守法新风、勤俭新风等方面表现进行分值量化。村民可凭积分到“国家电网”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开展“养殖能手劳动竞赛”“文明新风好家庭”等竞赛,优胜者不仅可以获得物质奖励,还可以获得更多外出培训技术的机会。开展火把节歌舞晚会、柔力球太极拳等文体项目送教下乡活动,成立文体工作小组,丰富贫困地区村民的业余生活。开展“厕所革命”活动,村委会公厕、村民家用厕所全部由旱厕改为水厕,新建了全省首个村级污水处理厂。

2.宣传现代文明理念,改变贫困户落后思想习惯

国网四川电力因户施策教育引导,开办农民夜校,建立4所“四川青少年活动中心”、210所“川电留守学生之家”,组织15万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光亮宝宝”“脱贫标兵”等评比活动,提倡喜事新办、丧事从简,减少村民攀比和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现象,切实降低村民负担,减少举债致贫现象。

(六)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扶贫管理

为了保障扶贫工作如期完成目标,国网四川电力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1.培养锻炼素质过硬的脱贫攻坚队伍

国网四川电力加强扶贫干部的选配,派出扶贫干部207人,健全扶贫干部档案,从政治思想、工作经验、综合素质、扶贫思路等方面对干部进行综合考核,保证选派到扶贫一线的干部真正有能力、能干事、热情高。

强化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实施扶贫工作全面培训,落实分级培训责任,提高扶贫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综合能力,增强扶贫工作本领。加强对扶贫干部跟踪管理指导和关爱激励,走访扶贫干部家庭,了解老人健康、子女上学等情况,消除扶贫干部后顾之忧。将“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对责任人的考核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扶贫干部、基层干部,注重提拔使用,制定强化干部担当作为、促进干事创业的20项措施,从而探索出一套在艰苦地区培养锻炼干部的模式。

2.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

国网四川电力重点对扶贫任务落实、扶贫干部选派管理、扶贫捐赠资金规范使用和扶贫领域作风治理进展等情况开展督查巡查。加强警示教育工作,深入学习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扶贫领域典型案例。制定对外捐赠有关管理办法和意见要求,建立参与扶贫工作体系流程,做好扶贫资金的专项管理工作。

3.依托信息技术,提高扶贫管理质效

国网四川电力结合电网建设系统,将所有扶贫电站信息免费接入电力光伏云网,村民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查看电站运行状况和预期收益,增强其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下,依托光伏云网建成“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为政府精准施策、有效监督、规范管理提供支撑。

(七)扶贫成效

1.形成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扶贫方式,推动企业管理提升

国网四川电力通过精准实施电力扶贫开发项目,缓解了“窝电”难题,提高了企业外送电量能力;改善了藏区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促进了藏区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实施定点帮扶,一方面解决了藏区县公司技能人才长期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提升了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能力。项目成果入选国家扶贫办出版的《决胜2020脱贫攻坚学习笔记》和《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实践案例研究蓝皮书(2018年)》、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出版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20个案例》,并在四川省扶贫工作会、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发布会等会议上进行交流,在国网系统和四川省得到了推广应用。

2.如期完成精准扶贫目标

截至2019年底,国网四川电力在贫困地区电网建设投资234.06亿元,为240万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无一人一户因电力原因影响脱贫。“十三五”期间,外送清洁电460亿千瓦时,带动经济效益250亿元。积极推进涉藏州县15个小水电供区接收,投入180亿元用于29个深度贫困县电网建设,3706个村受益,惠及186万人。

自2016年以来,在定点帮扶村投入扶贫捐赠资金2705万元实施产业、智力、爱心帮扶等项目,在喜德县、马边县成立扶贫农业公司,打造“丽火”和“彝兴”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与传统养殖项目,其中阿吼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1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8979元。依托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资源优势,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安置”的“三定生”方式,免费培养涉藏州县贫困学生886人,并使其毕业后到当地供电企业就业。在凉山州盐源县塘泥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手把手指导学生家庭制定教育规划,指导学生明确学习计划及升学方向,4年来塘泥湾村先后有61名学生通过高考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该村成为有名的“大学村”。

3.企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国网品牌在贫困地区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提升,特别是“一乡一品”“红细胞”等扶贫公益项目受到群众的认可,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网四川电力先后荣获“四川省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民生示范工程”“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提名奖等荣誉称号。78位扶贫干部被各级党委、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马边扶贫联盟”获评第四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大会“民生示范工程”、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7名第一书记被中国民生发展论坛组委会评为“精准扶贫带头人”。企业行风测评居全省前列,“获得电力”指标在营商环境7个指标中排首位。

二 经验模式总结

(一)形成定点扶贫五步工作法

国网四川电力发挥企业整体优势,探索出符合企业特点的定点扶贫“五步工作法”,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五步工作法”:第一步,建档案、精确定计划。企业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挨家挨户上门,充分调研对口帮扶的贫困户。政府、专家、国网四川电力多方会诊找“穷根”,建立起“一户一档”、因“病”施治,并引入里程碑管控制订“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第二步,抓培训、精细授技能。牵头建立“扶贫帮扶培训专家库”,与村民分享企业培训资源。向村民提供免费的专业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以及防疫、防病等技术支持。第三步,搞竞赛、激励促成效。引入激励机制,开展“生态鸡养殖能手劳动竞赛”“文明新风好家庭”等竞赛,优秀者将获得物质和精神奖励。第四步,搭平台、产业成体系。帮助贫困村成立合作社,打造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和打造电商品牌,通过“互联网+”形成完整的生态农业帮扶体系。第五步,建联盟、合力奔小康。积极沟通政府、企业、专业机构、扶贫领域专家、媒体等,倡议建立“扶贫联盟”,通过共享扶贫成果和分享投资经验,更广泛地吸引优质社会资源参与扶贫。

(二)免费培养“三定生”,企业内部安置就业

国网四川电力与四川省教育厅合作,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安置”的培养方式,对四川藏区招收定向生,免费培养,为藏区电网建设培养、储备电力人才。实施“1+2”模式(即入学起点为中专,培养1年经考试考核合格后,转为大专学习2年),在藏区分县开展定向招生,并将学院单独划归为“1+2”招生提前批录取学校。

国网四川电力全额资助藏区“三定生”全免费就读。“三定生”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全免,每人每月领取600元生活补助费,报销每学期往返家校车费。学习期满取得普通高职(专科)毕业证书且通过国家电网招聘统一考试合格的同学,由学校直接派遣到定向安置单位就业,成为市州供电公司正式员工。

(三)助力贫困地区打造绿色产业品牌,规范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国网四川电力避免产业扶贫的同质化、短期化和低端化倾向,推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例如,国网四川电力依托集体企业平台,分别在乐山市马边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成立扶贫开发农业公司,抽调员工专职负责农业公司运营,基于“互联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产业发展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建立种养殖项目视频管控系统,建立在线监测终端,实现绿色品质全程把控,打造“彝兴”和“丽火”两个绿色品牌。策划品牌营销,设计带有民族元素的产品外包装,形成品牌经营,让“生态”“绿色”“健康”“优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环节,提升“丽火”和“彝兴”的品牌影响力。

同时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制定实施贫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提升计划,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并明确了企业驻村干部不能在扶贫项目中承担工程的制度要求。

本文节选自《中国扶贫的企业样本》下篇“创新企业扶贫模式”,该书由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编著。

%MCEPASTEBIN%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