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分西东 百年无极——赵无极诞辰百年 | 封面人物

经历过自由的茫然、重复的危险、情感的坎坷、思想的混乱,赵无极艰难地在异文化中深刻理解了自己的文化母体。终于,一个无分界的艺术宇宙向他敞开大门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赵无极在巴黎的画室图/RaphaelGaillarde

“1985年4月,当我接受浙江美术学院的邀请,到杭州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师讲学一个月的时候,我感觉是在为父亲尽孝道。他一定会支持我不计较家人在十年浩劫中所受的磨难,为‘文革’之后巨变了的中国尽绵薄之力。”

很多年之后,人们回忆起赵无极(1921.2.13-2013.4.9),总是会反复提及他在1985年的那次回国讲学,即著名的“浙美赵无极短训班”。事实上,那也是赵无极成名后与祖国为数不多的交集之一。那次短训班上的许多学生,后来亦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流砥柱。

后来成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许江也在那次短训班上,当时他还只是工艺系青年教师,因为女儿刚出生不久,每天到校都有些迟,他记得连着有两天,是赵无极先生亲自给他开了门,问明迟到原因,赵先生喃喃自语:“中国学生的家庭负担挺重哦!”

当时百废待兴,高考刚刚恢复了数年,大学里高龄学子比比皆是,青年教师拖家带口更是常态,很多人的人生终于得到了修正的可能性,思想和意识上的拨乱反正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此刻的赵无极,心情无比复杂:丧妻,逝父,陌生的祖国,眼前是如饥似渴的中国学子,但他们也未见得真正理解他的艺术。

在法国,赵无极曾经在巴黎国立装饰艺术学院任教,他比较两国学生的状态,最大的区别是,巴黎的艺术学子不需要他对自己的画给出解释。这些学生大多视野开阔,更乐于探索自己的方向。相形之下,改革开放之初他所面对的中国学生,对他崇拜有加,但对他的绘画却缺乏真正的理解。更让他感到费劲的是,当时国内唯苏派独尊的艺术教育,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苏俄画派将画面的元素按顺序放置上去,画面空间变平。”

在与这些学生交流时,赵无极告诉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摒弃苏联的影响:“我们有这么丰富的传统,你们却选了世上最糟糕的榜样。”

在这次短训班上,赵无极所有的讲课录音,后来都被整理成书,《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一版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学子。但赵无极对这次短训相当失望,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我感到自己撞上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庞然大物,它已将一切创造力碾平。中国有灿烂的文化和历史,有精妙绝伦的绘画,根本无需向那些灰褐色基调的死板愚蠢的画面求教。我的学生们或许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宋代绘画的空间感和构图的高妙。他们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细细观察。我试图教他们如何去观察,可这实在太累人了,最后我不得不放弃。我开始怀疑,中国,我的祖国,它有朝一日能理解我的绘画吗?”

银行家的米芾梦

赵无极1921年出生在北京,他家世显赫,是宋朝皇族后裔。在赵无极的童年记忆里,每逢家中祭祖,祖父和父亲上香之后,便会把家中的书画收藏拿出来清供,其中便有赵孟頫和米芾的真迹。

精神也是需要供品的,这些妙品被祖先们的魂魄享用之余,父亲会把卷轴逐一打开,让一大家人共同欣赏。赵无极始终记得那些盒子,檀香木做的,防潮防虫,散发独特的气味。伴随着虔敬的仪式感,卷轴被一点点舒展开来,露出被时间加持过的墨痕。父亲收藏了大量的古代书法,因为相对于古画来说,对书法感兴趣的人少些,买起来比较容易。赵无极的父亲是一位银行家,但自幼爱画,业余也会画画自娱,甚至在巴拿马国际画展中获过奖。他雅好收藏,收藏里有不少是赝品,“因为他有时会上当,但他同样喜爱它们。”

赵无极出生不久,父亲被调往上海主管一家银行,于是他们举家迁居南通。这是赵无极母亲的主意,南通离上海很近,且学风严格,中学和小学都名声在外。在母亲眼里,上海是一座吃喝玩乐的城市,是纨绔子弟的风月场和销金窟,根本不适合教养子孙。

祖父是赵无极最早的蒙师,他笃信道教,因此给孙辈起名“无极”、“无违”。这位前清的名士颇有性情,他穿长衫戴小帽,蓄山羊须,满身玉坠和戒指,以收藏名砚和古画为乐,写得一手好字。在赵无极很小的时候,便教他学古文、用毛笔写字。直到赵无极去上杭州艺专之前,每天下学之后,祖父还要给他上两个小时的书法课。这对赵无极影响深远,即使到巴黎开始创作抽象油画之后,他也习惯于用中式大毛笔,甚少用西洋画的排刷。中国的毛笔侧锋可以饱蓄厚重的颜料,提起笔锋又可以变得尖细轻捷,即使画很精微的部分也不必换笔,这是以一当十的自由智慧。

从幼年时期开始,赵无极就显露出对绘画的兴趣,因为父亲是银行家的关系,他常常画钱,父亲会夸奖他,因为钱是很难画的。后来他的一位叔叔留学法国,常常从巴黎寄回印有名画的明信片,其中一张米勒的《晚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画之后他才知道,米勒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也深刻影响了梵高。

14岁时,赵无极已经决定要以绘画为业,母亲表示反对,她希望孩子能去金融界子承父业,但是父亲说服她,“咱们儿子若管理银行,那它必定倒闭!”

为了表示对赵无极的支持,父亲陪同他一起去往杭州参加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那是赵无极第一次有机会跟忙碌的父亲一起旅行,在途中,父亲告诉他,自己很后悔当年没有从事绘画,不能成为一名画家。

当时的杭州艺专入学考试颇为严格,考生们需要通过素描、水彩和美术史等科目的考试。赵无极考得不错,顺利地进入了杭州艺专,成为了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学生。

油画《风》,1954年;这幅作品经常被认为是赵无极的第一幅抽象画;图/ZaoWou-Ki-ProLitteris,Zurich

杭州艺专先锋派

杭州艺专是1928年在蔡元培倡导下创立的,由林风眠担任校长。林风眠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与徐悲鸿、刘海粟齐名,但是艺术观点并不相似,他主张改革中国水墨画,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并力求把最新的艺术潮流带进学校。在他的引导下,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艺术风潮被广泛地引入教学之中,深刻地影响了杭州艺专的风格。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这三位留法时的好友成了杭州艺专的“铁三角”,仅短短数年,杭州艺专就成为全中国开风气之先的、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学院。

在一次二年级学生的作业展览上,赵无极的几幅彩色写生,构图和色彩皆有可观,引起了林风眠的注意。林认为赵是棵好苗子,特意叮嘱任课老师吴大羽重点培养。

吴大羽教学严格,平时孤介寡言,甚少笑容,但是给学生改画的时候,话就多了起来,而且意识非常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