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宫蒲光:

在志愿服务记录、激励保障、服务实施等具体方面,还是“两张皮”,许多制度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文首发于2021年3月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钱昊平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全国人大社建委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宫蒲光。 (受访者供图/图)

卸任在民政部的职务后,宫蒲光专注于慈善事业的工作,2019年6月当选为中华慈善总会会长。2021年的全国人代会,他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慈善法修订工作的建议。据他介绍,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已分别对慈善法修订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宫蒲光对上述表述充满期待,“这是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赋予的新使命。”

除了慈善法,扶贫工作也是宫蒲光关注的重点之一。早在2019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前夕,宫蒲光就提出,中国将进入“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在他看来,如何加强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必将成为“后扶贫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宫蒲光表示。

下一步重点

南方周末: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全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枢纽型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今年有哪些工作安排?

宫蒲光: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于1994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全国性的慈善组织。成立27年来,中华慈善总会直接募集慈善款物共折合人民币1300多亿元,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总会共接收专项捐款3.45亿元,接收捐赠物资价值约7.23亿元,接管、运营了“中华慈善总会·湖北省慈善总会疫情防控捐赠物资联合应急仓库”,在支援全国各地、湖北抗疫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我们将开展扶贫、医疗救助,推动以支持困难群众、农民工和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扶助项目,探索“造血式”的慈善帮扶模式,把目光对准相对贫困人口及特殊困难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社会治理。

南方周末:放在“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在你看来,中国的慈善事业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宫蒲光:“十四五”时期,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