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了“门外汉”造车的勇气?

这一轮造车热潮背后的逻辑是,不少科技企业们现有的主业已进入瓶颈期、亟需寻找新赛道。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小米科技在2015年开始陆续申请了多项车辆相关的发明专利。

未来汽车领域最大的变量可能是新智造,就像苹果找手机代工厂,汽车行业也会出现超级代工厂。

责任编辑:张玥

2021年3月30日,小米正式立项电动汽车业务,雷军掌舵。 (ic photo/图)

小米汽车的新闻发布,像是一场电视连续剧。

2021年4月6日晚8点,不少人冲着“聊聊小米汽车”的海报主题直奔抖音的小米直播间。

52岁的小米集团(1810.HK)创始人、董事长雷军,在与特邀粉丝聊天互动、秒杀1元包邮环保袋、推介新款手机等环节忙碌了一个多小时后,才终于来到此前这场直播海报上的主题——聊聊小米汽车。

这场事先张扬的直播,最终透露的小米汽车信息可归纳为三点:售价10万元起,轿车或SUV待定,3年后发布。

从2021年3月30日官宣进军智能汽车、开启专场发布会,到承办最新一期华夏同学会、集齐包括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等4家新能源车企创始人为主宾,再到这一场直播,小米汽车的传播热度持续了整整一周。

若是算上2021年3月初百度与吉利正式注册成立的“集度汽车”,2020年底阿里巴巴、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共同注册成立的“智己汽车”,还有滴滴也在4月初传出造车的消息,在最近短短三个月里,已经有4家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高调下场造车,进入汽车制造行业。

再加上2021年初以来苹果公司(APPL.nasdaq)寻找汽车代工厂的传闻不断,科技企业跨界造车,可谓风生水起。

“做ICT(注:指信息通信技术)的公司,不谈汽车好像就有点落伍了。”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忍不住感叹。在2021年3月31日的华为2020年报发布会上,他再次回应关于华为是否造车的追问,重申其作为汽车部件供应商的定位不变。

与先行者相比,这一轮的造车新选手们携巨资和智能硬件制造经验而来,并恰到好处地踩在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临界点,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

但这一轮造车热潮背后的逻辑却是,不少科技企业们现有的主业已进入瓶颈期、亟需寻找新赛道。

“人人都想做汽车,只是对各自的能力还需要掂量。若是赶不上,眼下这个窗口可能在未来3-5年内关闭。”资深汽车技术专家汪阗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