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 精英化还是大众化?高校书院制改革何去何从?

大型住宿式书院,好处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受到通识教育的滋养,但需要消耗很多资源。

小型试验型书院有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学术水准很高的课程,课程安排、结构性好。但它具有一定的精英教育色彩,具有竞争性选拔机制以及种种倾斜性的政策安排。

新生书院是为了凸显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但代价是,人为进行阶段划分,强化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边界。通识教育的“全过程”“全阶段”育人理念难以落实。

责任编辑:吴筱羽

南方科技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实行了书院制。图为2018年7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时任校长陈十一向毕业生授予学位。(IC photo/图)

相关报道详见《老清华,新书院:“能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人”》

2021年4月上旬,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庞海芍去了趟河南科技大学,考察新成立的丽正书院。

“我国书院史中的第一书院,便是‘丽正’,建在唐东都洛阳宫内,河南科技大学也在洛阳。”新的丽正书院,名字正是庞海芍提议的。

庞海芍研究书院制改革近二十年。她亲历了北理的书院制改革从“学部”到“书院”的转变。2017年,由于各方利益冲突,北理的学部改革被迫停滞。次年,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体制相配合,又重新推行。

南京审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刘海燕,则是从2013年左右开始研究书院制改革。是年,学校时任党委书记王家新收到一份校友调研报告。报告称,大学期间,人文素养与应用能力的缺失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存在很大制约。次年,南审便推出书院制。

最初两年,改革实践问题层出不穷——二元管理的冲突,学生归属感降低。刘海燕同时也是南审泽园书院的党委副书记,为此不断寻找解决方案。

回溯中国高等教育的书院制改革历程,最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当数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两所高校相继在国内率先实践书院制。

有知情者透露,西交大的改革动力源于党委书记、校长的一次剑桥之旅。他们目睹了国外的书院制培养方案后,次年即2006年,西交大就以当年的本科新生为主体成立了彭康书院。两年后,更大刀阔斧将17000余名本科生整体纳入八大书院。现任学生处处长周远参与了书院建设的过程,他认为,“西交大逐步实现了各种类型的书院培养模式和全员书院育人。”

复旦的步子相对缓一些。直到2012年,复旦才在全校本科教育中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两年后,复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会春到校任职,对复旦书院有了切身观察。近年来,他又对国内985高校的书院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调研。

庞海芍、刘海燕、周远和李会春,他们有的是任职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有人是调研者,是改革的观察者。

就改革制度层面的一些特点,他们已形成共识,如,国内高校的书院制改革,路径是多元的;侧重管理功能的大型书院面临着更大的“双院”(即书院和学院)协同张力;导师制推进难,教师激励和协调机制都有欠缺。

而在书院制改革的具体影响上,他们各执己见。刘海燕觉得,大规模的书院制,容易造成学生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缺失;周远则认为,这不是个真问题,书院是专业院系之外,学生可以依靠的第二个集体。

就此,南方周末邀请他们共同探讨中国高校书院制改革的初衷和实际影响,指出改革实践中的困境,也试图找寻书院制改革对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路径。

刘海燕:南京审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庞海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

周远: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处处长

李会春: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自顶层设计的推动

南方周末:书院制改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方面有研究数据吗?

周远:2017年是书院制发展的重要节点。这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汪亚纯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