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中国仍有青年在爱你” :从《觉醒年代》到网红陈独秀

陈独秀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里,名为驳斥,开头却大谈康有为的影响:“天下之敬爱先生者,无不为先生惜之。”沈摇由此打趣:“低情商:我要驳你了。高情商:我觉得你很可惜。”

2021年5月27日,陈独秀忌日,于依安所在的粉丝群给独秀园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拜托为先生送上两束花,一束代表向阳而生的向日葵,一束代表热烈炽热的红玫瑰。“我们送的不是传统的菊花,因为觉得他是极有少年感的人,我们这些喜爱他的人也不能俗套,要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给他。”

(本文首发于2021年7月2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在2021年的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中)的形象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 (资料图/图)

人们对“陈独秀”的兴趣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2021年5月-7月,陈独秀一词的百度搜索指数达到历史新高,资讯指数同比增长993%——这源于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演员于和伟饰演了一个特立独行、极具个人魅力的陈独秀。

那段历史时期的陈独秀,有多重文化和政治身份,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旗手,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新青年的偶像和精神领袖。

2021年7月,西安某教育机构的初中语文老师陈舟琪带着鲜花,专程来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安庆独秀园拜谒,看到巨大的石雕刻着《敬告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安庆独秀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段时间,前来参观人次较往常多出了三分之一,独秀园二期正在规划中。

2018年,陈独秀的名字成为网络流行词。1914年11月,陈独秀开始使用“独秀山民”的笔名时,好友汪孟邹便误会其有一枝独秀之意。据陈独秀解释,该笔名其实源于家乡安庆的独秀山。

一百多年后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延续了这种字面意义上的“误会”,创造出许多无厘头的名梗:“陈独秀的秀”“陈独秀都没你秀”“陈独秀同学请坐下”——用于称赞精彩的网络评论。不过,这次由流行语引发的“陈独秀热”很快衰退,人们尚无意继续探究这个已经逝世七十余年、颇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

2021年2月,《觉醒年代》开播,剧中的陈独秀形象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兴趣。山东大学的大三学生文棠看到剧中的仲甫先生嗑瓜子、吃涮羊肉、办《新青年》筹款成功后开心地趴在雪地上,不禁向朋友感叹:“这个人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历史上是这个人设吗?”

“以前会感觉历史人物离得很远,他们所作的贡献和付出都非常沉重,但是看到剧中的陈独秀,感觉非常鲜活有趣,于是对历史上真实的陈独秀产生好奇心。”在杭州某私企工作的95后沈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一开始,沈摇进入陈独秀的微博超话,发现头像竟是一个用以戏谑调侃的表情图片,互动者寥寥。此后进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今已有上千人,话题也演变为讨论陈独秀的生平故事。有粉丝说,随着了解的增多,产生了“类似于现在追星的感觉”。

历史上的陈独秀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包括《觉醒年代》剧情之外的丰富面貌:1915年之前,出身富贵,东渡日本,创办报纸,参加革命;1921年之后,政治颠沛,身陷囹圄,被诬叛国,最终病死他乡——不仅与剧中的陈独秀一般拥有热烈和朝气的前半生,又因后半生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唏嘘。

“像孩子一样纯真热烈”

上海海事大学翻译专业的大二学生于依安,自从看到电视剧中的陈独秀,便被“人格魅力征服,开始疯狂阅读他的一些文章”。于依安读到陈独秀十八岁时写成的《扬子江形势论略》,七千余字讲述了长江布防的国防构想。于依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阿柴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