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中毕业生眼里的县城教育若干断面

县城没有发达的素质教育产业反而有素质教育盖章服务业。每到开学季,不少文具店餐馆都挂出招牌来,“勤工俭学盖章,一次一块”。一些卖水果的阿姨,则是盖个指印一块钱。

责任编辑:温翠玲

一名老师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图文无关)。 (新华社 陈欣波/图)

我希望向大家介绍县城教育生态,缘起于对两会教育提案的浏览。我发现很多来自大城市的代表,其教育提案基于大城市的教育生态是合理的,施加到县城农村则有些脱离实际。个别教育政策也是如此。

我真心希望以一个学生的视角,呈现给大家真实的小城教育,为久居都市而关心教育的人们,补充一些断面,呼吁大家用更全面的眼光分析教育,也为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希望教育学研究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们也能阅读到本文,看看理论的实践情况。

低效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综合能力。但在县城教育的现实中,投入了一定资金的素质教育却因种种原因近乎无效化。

研学旅行方面,那些经过官方认证的研学基地,社会期望就是寓教于乐。然而,实践起来,却变成了有乐无教。比如让同学们去插秧,体验中华农业文明,就是给大家发一些苗,让大家随便插下去。首先,插秧的步骤其实很复杂,这样瞎插就是在误导学生。其次,插的过程中一点科普也没有,就是尬插,然后教官疯狂拍照,老师疯狂摄影,以证明这是一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且活动极度缺乏递进性,无论是小学生来还是初高中生来,他们提供的项目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每年会有一些新花样。

我个人认为,这些与探险、露营、挑战有关的项目,纯粹就是游乐场性质的,这些拿了资助,包着研学基地外衣的“游乐场”,在根本没有把教育任务按承诺实践的情况下,把本来就将研学当做玩的学生们搞得快快乐乐,乃至允许餐厅成为手游大厅,也就完事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