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关于碳中和的两大错误心态与十大认知误区

中国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承担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重要作用。但部分企业对碳中和抱有“蹭热点”与“抢头彩”心态,对碳中和的认知也存在多个误区。企业只有避免这种错误心态,走出认知误区,才能在“碳中和长跑”中行稳致远。

20217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后,8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对当前各地推进“双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孟玮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确实出现了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采取的行动措施不符合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要求,有的机构也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要抓紧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跑偏、不走样。

这是对运动式“减碳”再一次及时又明确的警告。

警惕“蹭热点”“抢头彩”心态

20209月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以来,地方政府、部分行业、企业界积极行动。20214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

能源行业、钢铁水泥等传统制造业、互联网科技企业、金融行业等企业快速加入碳中和队伍,相继发布碳中和承诺、行动路线图等。资本市场也对碳中和主题给予了极大关注。

但是,有的企业“蹭热点”“抢头彩”心切,提出了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主动或被动扣上碳中和“帽子”。今年3月以来,多家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关注函。

3月2日,惠博普在互动易回复投资者咨询时称,公司在油气行业的碳中和业务领域拥有一定技术积累,同时公司将积极布局以应对该领域的巨大机遇;公司拥有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净化、回注等领域的相关工艺技术和业绩。之后,股价涨幅异常。38日,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发出关注函,要求惠博普说明在碳中和业务方面的研发投入、研发进度等,并说明是否存在“蹭热点”炒作股价的情形。

3月4日,首航高科也收到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关注函,被要求说明在调峰储能辅助业务方面的研发投入,并结合相关项目的具体内容说明判断其属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业务的详细原因及其合理性,是否存在“蹭热点”炒作股价的情形;35日,宝馨科技收到关注函,被要求说明火电灵活性调峰项目对碳达峰有促进作用的依据,是否存在“蹭热点”炒作股价的情形。

此外,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价曾于520日、521日连续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超过20%524日、525日、526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超过了20%61日,深交所对福建金森发出年报问询函,就公司年报中的相关财务内容进行问询。同日,福建金森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称公司林业碳汇、碳中和有关业务的收入合计235.72万元,合计收入较低且占公司整体收入比重小,预计短期内对公司盈利不会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从国际动态看,也有机构对部分企业的碳中和实践提出了质疑,认为一些大企业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技术”,多从碳抵消、边缘业务角度开展碳中和工作,忽视其核心产品和业务的碳中和。今年6月,三家非政府组织企业责任(CorporateAccountability)、全球森林联盟(GlobalForestCoalition)和国际地球之友(FriendsoftheEarthInternational)共同发布了《大骗局:污染大户如何以“净零”为名拖延、欺骗和否认气候议程》,报告对壳牌、道达尔、微软、雀巢、美国联合航空、沃尔玛、摩根士丹利、亚马逊等公司的碳中和承诺和实践进行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们并没有深入的减排行动,而是通过森林抵消、植树造林、重新造林和危险的技术修复来抵消碳排放,并在核心业务方面获取更多的利润并继续造成污染。

企业的十个认知误区

错误心态与跑偏实践的背后是认知问题。可见,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公司,对碳中和都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

误区1:在达峰之前先“冲峰”,达峰后再考虑中和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割裂地看待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更不能将碳达峰视为“碳冲峰”。一些地方和行业认为可以在2030年碳达峰之前加快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是严重的认知误区。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从能耗强度降低情况看,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自治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还有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因此,在碳达峰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要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产值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衡量企业减碳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7月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中,有10.3%的上榜企业(共300家上榜企业)万元营业收入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9年有所上升,温室气体减排依然任重道远。

误区2:碳中和是国家的事情,或是大企业的事情

碳中和不但是一场能源革命和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是所有企业都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无论规模大小。从业务层面看,未来中小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采购方卷入减碳行动;从运营层面看,碳中和目标将对企业行政办公系统、员工工作和消费习惯产生深度影响,需要企业员工以更加低碳、环保的方式开展工作,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

误区3:先做承诺,空谈理念

企业实现碳中和必须在严谨、细致的分析之上制定明确、可行的路线图与行动计划。部分企业为了“抢头彩”,在对外宣传和沟通时,空谈碳中和理念,或者高调地宣布碳中和承诺而没有相关路线图,更没有明确的碳减排范畴。这种“急于表态”的行为,无论是公司宣传策略“冒进”,还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背后都是对碳中和本质认识不清。企业应该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路径,同时向社会做出碳中和承诺。

误区4:碳中和是企业内某个部门的事情

碳中和必须是“一把手”工程,要纳入董事会议事范围,所有部门、全部人员都要参与,而不是能源部门、可持续发展部门等某个部门的事情。碳中和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从企业研发、生产制造到绿色办公、节水节电,因此必须将碳中和议题纳入董事会治理体系。2019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关于企业董事会如何构建气候治理的指导原则及问题》白皮书,就董事会气候治理问题提出了八项具体的指导原则。

误区5:碳中和是企业能源体系的转型与变革

碳中和将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全方位、深刻的变革,涵盖了研发、采购、生产、产品/服务、运输物流、消费等生产运营全流程。企业能源体系变革将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碳中和不仅是能源变革。碳中和目标将系统改变企业的能源体系,以及研发创新方向、生产工艺和流程、产品与服务形态、供应链管理方式、物流和运输、产品消费场景、回收与循环利用、品牌与声誉等各个经营环节。

误区6:碳中和是单个企业/工厂的事情

企业实现碳中和必须放在全产业链中进行考虑。整体来看,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可分为三个范围——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消耗的外部输入的电力、热、冷或蒸汽生产所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3:企业价值链上发生的所有间接排放,包括上游和下游的排放。

在范围2和范围3,如果没有价值链企业和相关产业支持,企业的碳中和目标便无法实现。

误区7:企业可以通过“急剧”变革以最快速度实现碳中和

企业实现碳中和既要设定具有雄心的目标,也要考虑经济性与可行性。首先,企业的碳中和目标既要有雄心,又要与国家、国际层面气候变化治理行动保持一致,还要考虑自身的资源、财务状况等因素;其次,目前关于碳中和的很多技术仍处于起步并快速迭代升级的阶段,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还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与可得性。

误区8:企业可通过植树等生态补偿的方式实现碳中和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产品与服务等环节的减碳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环节,生态补偿是实现碳中和的补充。企业在研发、采购、生产、产品/服务、运输物流、消费、行政办公等所有运营环节开展降碳行动,仍然会有部分“无法减排”的碳排放,企业可采取多种措施抵消该部分的排放。植树造林、修复红树林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Solutions,NbS)”是碳抵消的重要途径,但生产经营过程减排、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才是企业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误区9:碳中和可以通过制造工艺等的改进很快实现

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行为,需要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碳中和不但涉及技术、产品层面的变革,也涉及企业文化层面的变革,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碳中和目标不偏移、不中断。碳中和制度体系是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与碳中和相关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从内容上可分为基础管理制度、职能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等类型。

误区10:高层管理人员从自身认知角度定性碳中和

由于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的不同,不同管理人员对碳中和有不同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不应代替科学管理成为企业的实践。从碳盘查、碳核查到碳减排以及碳排放范畴的划分,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方法,企业在开展碳中和讨论和实践时,应基于这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避免从自我认知的角度谈论碳中和。

遵守五大原则,跑好可持续发展新赛道

对中国而言,碳中和是一场历时40年的发展大考,将引起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对企业而言,碳中和是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将重新塑造企业与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形成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建议企业开展碳中和实践时参考以下五个原则:

原则1: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要求“跳出企业看企业”,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理解碳中和与企业的关系,深入分析气候变化风险对企业各职能条线(包括战略、财务、运营、人力资源、研发、销售、行政、风险与合规、品牌传播、公共关系)的影响;企业在综合考虑上述关键影响的基础上,放眼长远的同时聚焦眼前,制定一份同时涵盖短期、中期、长期的碳中和路线图,并妥善平衡自身碳中和与产业链碳中和、国家(区域)碳中和的关系。

原则2:以人为本

实现碳中和并不是单纯的“环境优先”“环境压倒一切”,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落脚点应该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次,企业在制定碳中和路线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边缘化群体、低收入社区的影响,在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必须为所有人群提供真正公平的降碳解决方案。

原则3:全生命周期

实现碳中和要求企业打破传统的边界,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即对产品从需求、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再利用或处置的全部流程进行管理,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环节实现减碳。

原则4:循序渐进

企业实现碳中和需要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对企业的碳中和目标和进展进行定期跟踪、监测、调整和优化,在精确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滚动编制碳中和目标规划。

原则5:切实可行

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要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不能大幅超越企业发展阶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