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的“澳门+”命题与湾区第三核的崛起

琴澳一体化探索湾区发展新路径。

责任编辑:邓丽萍

疫情的阴霾并没有阻滞湾区融合的脚步。

9月5日夜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方案》正式公开发布,引发社会民众热烈讨论。这是自2009年中央开发横琴岛以来,粤澳合作迎来的最为丰厚的政策大礼包。根据文件擘画的蓝图,粤澳两地将在中央的支持下,在横琴岛划出106平方公里的海关监管区域,承载未来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需求。

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境内外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皆是第一次映入公众的视野。

空前而全面的政策力度,映射出中央加速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和智慧。这也向全世界释放着积极信号,让人们畅想澳门和珠江西岸的未来。

琴澳一体化命题

澳门是全球闻名的“赌城”。新世纪初,博彩业的勃兴造就了澳门经济的繁荣。伴随着赌场的运营,政府的税收源源不断,澳门年轻人也拥有当“荷官”的就业机会。在澳门,博彩业毫无疑问是经济的支柱。

可惜的是,澳门经济只有博彩业这根“支柱”。“一家独大”的博彩业,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即可能伤及经济运行的根本。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赌场老板们的生意就日渐下行。时至今日,在疫情阴霾的笼罩之下,赌场的生意恢复往日的盛况,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讲,澳门土地面积狭小,“走出去”才有新空间。但是,由于行业特殊性,博彩业也几乎不可能突破行政边界,在周边区域实现规模的“做大”,更遑论澳门本土的博彩业已遭受规模收缩的挑战。

因此,需要找到足够有潜力的新产业、新业态,跳出澳门发展澳门,才能成就澳门的未来。这就是近年来见诸不少政策文件的“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只有经济足够多元,才能规避“一业独大”的风险,才能增加赢得未来的机遇。

从2003年的珠澳跨境工业区到2009年提出开发横琴岛,中央在十多年前就迈出了帮助澳门探索“适度多元”的步伐。

日前公布的消息显示,中央在横琴岛划定106平方公里的海关监管区域,将“二线”关设置在横琴岛和内地其它地区之间,实现粤澳的共建共管。从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架构设置来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日常运营更加偏向“澳门规则”。

这也意味着,在隔河相望的横琴岛,澳门将“获得”超过本土三倍的土地空间,以承载更多澳门外溢的多元产业布局。相较而言,横琴岛面积更大,开发强度低,又背靠珠江西岸和内地市场,澳门的各行各业,能够开拓出更加多元的新业态。

珠海横琴一角 (新华社/图)

需要探索的产业版图,顶层设计也已明晰:除了2014年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时明确的中医药、文旅会展商业行业之外,第一次将芯片设计等高端制造业列在产业规划的最前面。

在人们印象中,这些产业也是深圳正在奋力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热点产业。

人们或许会惊讶,这样的“卡脖子”难题,澳门搞得定吗?

澳门有两种“圆”为人们所熟知——圆形的筹码和圆形的葡式蛋挞;但人们并不知道的是,澳门还有另外两种“圆”——圆形的晶圆和圆形的药片。

目前,澳门有四所国家实验室,分别是2018年设立的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2010年设立的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是我国城市科研能力最高峰的标志。在国内,拥有超过四所国家实验室的城市,寥寥无几。

这另外的两种“圆”,将成为澳门“适度多元”故事的日常道具。

自2009年以来,在广东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框架的探索下,横琴岛已经取得一些对澳合作的成果。澳门青年创业谷已入驻不少澳门创业项目,同时澳门部分企业已经搬迁至横琴物业办公。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政策解答的琴澳一体化命题,将给予澳门极大的发展空间。

湾区第三核的可能

澳门强,则珠江西岸强;珠江西岸强,则粤港澳大湾区卓越世界。

在官方通稿的表述中,新形势下做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是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举措。

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澳门的产业能级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息息相关。

在顶层设计的蓝图中,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以及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三大极点。

从当前的经济基础看,无论是珠江东岸的“深港CP”还是密切同城化的“广佛CP”,皆是万亿元级GDP城市之间的强强联合,经济规模和产业集群均领先全国。

唯有“澳珠CP”这一极点的实力远远落后。从绝对值看,澳门的经济体量与珠海相当,两座城市的GDP总和不及7000亿人民币——这一数据与佛山还有3000多亿人民币的差距。

但这并不意味着珠江西岸的“澳珠CP”没有机会。近年来,珠海R&D投入位居全国前列,拥有格力、金山等实力不俗的高新技术企业。若是以横琴岛为衔接,形成澳门-珠海-珠江西岸的科技创新网络,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横琴口岸(新华社/图)

在这个创新网络中,澳门是配置全球资源的自由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自由港的拓展区域,珠海是应用创新和产业化的中转站,而珠江西岸的江门、中山、阳江乃至西南区域,都将与澳门连成密切的产业链网络。

这种“澳门研发+珠江西岸制造”的模式,或将“做实”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核”。

在构建生产网络方面,深港合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制造业勃兴,经济欣欣向荣;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成本的抬升,港商纷纷北上,将制造工厂迁至深圳、东莞,这就是彼时赫赫有名的“前店后厂”;至新世纪,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香港的现代服务、深圳的应用创新以及东莞的制造,又造就了仅次于东京大都市圈的高新产业集群。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澳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有过制造业的辉煌,彼时澳门的纺织品一度走俏欧美市场。那时候,博彩业还没有勃兴,制造业是本澳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可惜的是,在后来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当中,澳门与珠江西岸没有出现成型的“前店后厂”网络。这或多或少是澳门土地空间狭小,潜在转移的制造工厂规模过小所致。

在新技术革命的语境中,城市需要土地空间,又不仅仅需要土地空间,更需要与世界匹配的营商环境。作为全球最为开放的国际化大都会之一,澳门连接全球的优势尤其明显。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澳门有望一头连接葡语系西语系国家的“外循环”,一头联系珠江西岸乃至西南区域的“内循环”,成为“双循环”的战略衔接点。

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视觉中国/图)

故事讲到这里还不算完。从根本上来讲,澳门的经济转轨极其利好香港。无论是国际营商准则还是制度环境,香港和澳门这两座自由港才是处于同一水平。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横琴岛与港澳陆海相连,“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与香港近在咫尺。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的高端市场要素加速向澳门流入,有没有可能实现更深度的港澳合作呢?从这个角度讲,香港的市场要素向澳门流动,也相当程度上与珠江西岸产生联系。这意味着香港的经济辐射圈到达珠江西岸。

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情况下,香港经济的复苏要依靠粤港澳大湾区。这里的依托不单只是珠三角九座城市,同样包括澳门。

目前较好的港澳合作例子是,2010年,在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下,王一涛教授离开香港科技大学,帮助澳门大学创建了国家级中药研究实验室。

两三年前,佛山市提出“+香港”战略,亦是同样的逻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绝不是中心城市各带几个中小城市划个圈各自组团;而是依托基础设施联通、制度“软对接”的两两合作。深港都市圈的城市可以“跨圈”与珠江西岸城市合作,而中心城市之间更是可以两两合作。

唯如此,粤港澳大湾区才能融为一体,成为全球唯一的、拥有三个关税区的世界级城市群。

网络编辑:邓丽萍 校对:胡晓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