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废”社区践行记:一个饮料瓶的再生之旅

上海,一个普通的清晨。居民张蕾离家前,熟练地把外卖餐盒、饮料瓶和剩余的饭菜分装进不同的垃圾袋,下楼,准确无误地把餐盒投入“干垃圾”,把饮料瓶投入“可回收垃圾”,将剩饭剩菜倒入“湿垃圾”,再把装饭菜的垃圾袋丢回“干垃圾”。

此时,距离上海启动“强制垃圾分类”已经两年。在张蕾看来,垃圾分类已经深入人心。

来自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的数据印证了这个趋势:经过垃圾分类引导和宣传,居民源头分类正确率达到95%以上,居民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

尽管数据亮眼,但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常住人口近2500万、日均生产垃圾上万吨的特大城市,这远非垃圾治理的终点。如何从垃圾分类到垃圾真正减量和治理,如何从“强制”走向“非强制”,如何更好地解决塑料难题,都是有待深究的议题。

可喜的是,一种新的实践正在试水开来。

饮料瓶的循环再生

今年世界地球日,张蕾途经上海长寿路街道宝成湾区时,偶遇了一堆特别的装置。

两个半透明、开着门的“小屋”里装饰着艺术品,一只箱体带有大小不一缝隙的箱子,几只装着彩色颗粒的空心歇脚凳,最显眼的是两层楼高、几何造型的沙漏屋里陈列着色彩斑斓、设计纷繁的书包、T恤、雨伞、帽子等日常用品。这些草坪上的装置和展陈,造型独特、颜色鲜艳,迅速吸引了周边一批像张蕾一样好奇的人群。

(回收我,回头见——社区循环美学驿站)

经志愿者介绍,张蕾了解到这是由可口可乐中国联合长寿路街道打造的“回收我,回头见”社区循环美学环保主题展,这些有趣的装置、内部的艺术品和日常用品,竟然都是由饮料瓶循环再生材质做的。带有大小不一缝隙的大箱子是饮料瓶回收箱,上面写有“回收我”字样,这个箱子本身由7298个废弃饮料瓶制成。缝隙特意做得很窄,鼓励居民以正确方式回收瓶子,即将瓶子挤扁后投入,以节约更多回收空间。歇脚凳源自912个饮料瓶,凳子上写着“回头见”。凳子中的彩色颗粒正是饮料瓶被回收加工后形成的颗粒,呈现回收饮料瓶在加工过程中的中间形态,即将获得重生。而名为“回来了”、由62111个塑料瓶转化而来的沙漏屋,里面的陈列品也都源自回收饮料瓶,展现了循环利用后的多种形态的rPET(再生PET)衍生品。

(“回头见”的透明歇脚驿站造型艺术装置里,展示了饮料瓶回收处理后形成的颗粒和布料)

“没想到饮料瓶居然可以做成布料,”张蕾很惊奇,“以前觉得,饮料瓶顶多用来做手工艺品,从没想到经过了正确回收和循环链路后,能有这么多用途,而且rPET材料已经如此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张蕾得知,展览还将持续一年。同时,更值得一提的是,可口可乐中国与街道携手建立了饮料瓶在街道的循环闭环模式。在一年的项目中,居民可以在12个指定兑换点,参与每月一次用空饮料瓶兑换可口可乐公司饮品的活动。回收后的饮料瓶将进入回收和加工机构,制成rPET材料,重获“新生”——化身公共设施,比如遮阳伞,再次回馈社区。

10公里外的五里桥街道,也是可口可乐中国探索饮料瓶循环闭环模式的首个合作街道,不久前就迎来这样的“重逢”。今年3月26日,五里桥社区8号桥的户外,出现了许多别致的遮阳伞。明亮的伞面“落满”金色或绿色的银杏树叶,画面中几只昆虫正探出脑袋四处张望。而伞面内侧则是一个更有趣的故事——饮料瓶如何从废弃物变为遮阳伞。制作这些遮阳伞的原料,正来自回收饮料瓶制成的rPET材料。

从回收饮料瓶到成为遮阳伞回归社区,一个饮料瓶循环再生的社区闭环初见雏形。

(rPET遮阳伞内侧描绘了饮料瓶循环再生的关键环节)

生动有趣的公众教育

如何让废弃饮料瓶“乖乖”走入这个闭环呢?

在可口可乐中国看来,让“循环”走进公众生活,启发环保意识是基础,也是关键。

从2018年起,可口可乐中国就不断探索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向公众讲述饮料瓶再生价值。

他们先后策划执行了70余场公众宣传活动——展示PET饮料瓶从回收到再生的“循环之旅”,通过呈现饮料瓶回收再生后的各种形式来展现材料的价值和回收的意义,累计吸引了超过500万人次的参观者。他们也曾尝试跨界,联合材料供应商、设计团队及多方力量,推出rPET材质衍生品,包括“在乎包”、丝巾、雨伞、太阳眼镜等,让公众切实感受到饮料瓶循环再生的价值,体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最近,可口可乐中国更是给产品换上了“新装”,让饮料瓶与消费者直接“对话”——瓶身融入“回收我”的可持续包装标志,鼓励消费者在饮用后把“我”回收。而带有两个箭头的“回”字,传递了瓶子的核心理念——循环再生。

(可口可乐新装瓶身融入了“回收我”的可持续包装标志)

2020年9月起与街道社区合作,则是在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空间,探索饮料瓶循环再生。

“装置一出来,就马上成了‘网红’打卡点,”长寿路街道党建办主任李芸笑称,“理念新颖,居民很喜欢。”

五里桥街道二居民社区的许怡,对一年前的展览仍记忆犹新。她在“可口可乐刻字机”前,用10个饮料瓶换了一罐饮料,在瓶身的环保宣言旁,刻下了自己女儿的名字。

“以前都是政府规定,说垃圾要分类了,居民才下意识地反应,垃圾不能再乱扔”,当看到饮料瓶变废为宝重新出现在社区,许怡认为,“它让人觉得,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因为饮料平时都会喝,随手做环保的理念就润物无声地融入生活。”

而当饮料瓶经过回收加工,成为rPET材质的公共设施,重新回到社区,则进一步拉近了居民和环保的距离。“自己参与过,才会有比较深的体会,”五里桥街道桥二社区党总支书记朱虹表示,“而且这还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社区需要遮阳伞这样的便民设施,如果用废旧饮料瓶来做,既有环保意义,又造福社区居民。”

在可口可乐中国看来,这得益于多年与消费者打交道的经验。“因为我们一直和消费者比较接近,了解他们的喜好,所以也希望用我们擅长的方式传播环保理念。”例如,再生物都力求彰显美感。五里桥街道的阳伞,是可口可乐中国邀请蔡超恒 Daker Tsoi等三位设计师联合设计。伞面以五里桥社区独特的银杏为设计元素,并选取了春意盎然的绿与秋韵烂漫的黄作为主色,象征着时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伞内的画面描绘了饮料瓶从回收到处理,再到循环再生的过程,生动易理解。可口可乐中国战略传播及公关总经理王星蓉介绍,“rPET遮阳伞方便安置,可以放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是个十分实用的便民设施。居民在伞下乘凉小憩的时候,仿佛置身银杏树下,抬头便可看到生动的伞内画面,了解饮料瓶是如何循环再生,回到居民的生活中。”

培养回收习惯

为了让居民们从意识萌芽到付诸行动,可口可乐中国还设计了一个机制,“扭转”饮料瓶被随手丢弃的命运。

“饮料瓶的循环再生需要全产业链全社会多方的协同,包括生产商、消费者、回收企业等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技术副会长汪军看来,要想塑料瓶得到回收,上游环节必须从下游环节获利。消费者喝完饮料,一般很难直接从回收商处获益,于是饮料瓶随手一丢,大多靠拾荒者拾捡集中卖到回收站。

欧盟国家通过“押金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消费者购买饮料时,会被自动收取押金,这笔钱必须退还瓶子时才能取回。

可口可乐中国在社区中探索了另一种方式。与长寿路街道、五里桥街道合作,可口可乐中国在试点社区开展每月一次、持续一年的废旧饮料瓶兑换饮品的回收活动——10个废瓶能换一瓶饮料。这样,每个瓶子都有了显而易见的“价值”。兑换工作放在居委会等老百姓熟悉的地点,居民不出社区,也能方便参与。

于是,每月20日,在五里桥街道桥二社区居委会门前,手里拿着瓶瓶罐罐的居民就排起了队。在最近一次回收日上,有居民甚至拖来整整五麻袋塑料瓶。

(五里桥街道桥二社区居民拖来五麻袋塑料瓶)

和拾荒者搜集的瓶子不同,这些塑料瓶大多都已清洗干净,并被压扁。这正是可口可乐中国在社区展板上宣传的内容。而展板的另一面,则用漫画形式,展示了PET饮料瓶如何转化重生。

回收日次日,饮料瓶由社区环保工作人员协助,统一送至回收商,回收商再送到指定再生机构,加工成再生材料。至此,饮料瓶不再“流浪”。

活动启动已近一年,五里桥街道桥二社区党总支书记朱虹颇感欣慰,居民参与度增长明显。参与者从最初的社区居民,扩大到商铺店主,甚至社区外周边园区的白领。

最让朱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从未露面但默默参与的“环保小卫士”。在一年前的宣传活动中,恰好在桥二社区外祖父家玩耍的孩子邬亦萱,偶然听朱虹提起兑换计划。从此,这个小朋友便成为社区塑料瓶回收的主力——她“承包”了家里所有的塑料瓶,每个瓶子必定仔细过问,将符合要求的瓶子冲洗干净后,请妈妈踩扁并用袋子装好。如果周末返回暂未设置兑换点的自己家,等再来外祖父家时,她总会“不辞辛苦”地把七八十个塑料瓶都塞进车里。临近回收日,因为上学无法亲自兑换,亦萱总是对家人千叮咛万嘱咐,“外公外婆,快20号了,你们别忘了帮我拿去兑换啊”。

“平时我们只是在媒体上看到环保宣传,但通过饮料瓶兑换,她能够切身体会到环保,参与环保。”亦萱妈妈很欣慰孩子能有这样的经历。

塑料废弃物中的“优等生”——PET瓶

除了持续推动饮料瓶循环回收的公众教育,建立这个闭环,是可口可乐中国探索废弃饮料瓶资源化利用的一次重要尝试。

事实上,饮料瓶是塑料废弃物中回收利用的“全优生”。“只要以可回收为目的生产和设计,从瓶身、瓶盖到标签,全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可口可乐中国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总监姜万永解释。

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一份报告,在2020年成功回收的1600万吨废塑料中,有1/3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俗称聚酯。

这正是饮料瓶的主材,也是“的确良”等聚酯纤维布料的原料。废弃饮料瓶如果被回收再加工,不到一小时就变成纯净的rPET材料。家里的衣服、枕头、地毯、球鞋,吸引张蕾驻足的新奇展览,以及回馈五里桥社区的遮阳伞,都可以从中“变”出来。

“再生PET是一种兼具经济价值和环保意义的材料,”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CPRRA)技术副会长汪军介绍,“得益于国内运作良好的回收体系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rPET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等行业。”

对于进入中国四十余年,对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的可口可乐中国而言,随着循环经济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策略,如何更好地使饮料瓶“变废为宝”,成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在这里,在乎这里”,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及蒙古区副总裁张建弢表示,“就是在乎这里的人和环境,我们希望能集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饮料瓶循环利用的闭环。”

(可口可乐新包装)

共建“天下无废”的世界

五里桥和长寿路街道发生这些社区变化,是可口可乐中国贯彻可持续包装战略、探索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

2018年,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鲲杰提出“天下无废(World Without Waste)”的愿景:承诺到2025年,可口可乐系统在全球范围使用100%可回收的包装;到2030年,助力实现公司销售产品所使用包装的等量回收和再利用,同时在全球的产品包装中使用50%以上回收材料。

在上海的试点中,可口可乐中国作为饮料生产商,以回收为切入点,将履行生产者环保责任的行动,与政府街道、居民社区、志愿者团体、环保机构、回收企业、再生机构、行业协会广泛连接,形成了一套多方参与又行之有效的“意识启发——参与激励——行为强化”社区废弃饮料瓶循环回收模式。它与无废城市的建设、垃圾分类的实践、基层社会的治理,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环保跟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建军看好它对撬动社区治理的潜力。长寿路街道党建办主任李芸也满怀期待,“通过这个项目,把党员群众,周边的白领,学生,社会组织,都吸纳到社区治理中来,共同为社区出力”。

这一点和可口可乐中国的期待高度一致,可口可乐中国希望通过打造有效而可行的方案,号召集结更多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动饮料瓶循环再生的议题。

值得期待的是,改变已经悄然萌芽。“通过一整年的活动,居民意识变了。原来就有环保意识的,未来会做得更主动,并带动家人一同行动;原来没有那么强烈环保意识的,起码现在知道饮料瓶不能乱丢,可以收集起来,”居民许怡非常乐观,“即使兑换结束,我相信社区里大部分人还会继续下去。”

在她看来,塑料治理是一个长期挑战,精细化回收虽然无法一蹴而就,“但可以慢慢来,从我女儿这一辈开始,我相信应该就能做到”。

许怡和女儿邬亦萱——那个搜集饮料瓶的“环保小卫士”,她们都相信,通过每个人的点滴努力,终会迎来“天下无废”的一天。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