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鱼多了,但勿以单个物种数量论英雄

虽然禁渔初见成效,一些地区鱼虾数量增多,但评判禁渔效果不能以个别物种的数量论英雄,生态系统的每个物种息息相关,应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

白鱀豚、白鲟等水中顶级物种的消失,背后是生态系统破坏。物种要保护,生态也要修复,缺一不可。

所有的水生生物甚至水中的昆虫、幼虫都有迁徙的习惯,在江与湖之间移动,它们的迁徙被阻止,基因多样性交流也就随之减少。

(本文首发于2021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汪韬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21年3月28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汽渡码头,三千余尾中华鲟、长江鲟放流长江。 (新华社/图)

编者按:2021年10月11-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在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媒体传播,各方参与。10月16-17日,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南方周末主办,欧莱雅中国特别支持的南方周末绿色传媒促进计划——生物多样性传播研学班在昆明开班,12位资深人士为四十余位来自媒体、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机构的传播从业者传授专业知识。南方周末记者摘取其中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当谈论生物多样性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鱼的数量变多了,是否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功了?

2020年起,长江开始十年禁渔。虽然禁渔初见成效,一些地区鱼虾数量增多,但评判禁渔效果不能以个别物种的数量论英雄,生态系统的每个物种息息相关,应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

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