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生活,拾掇美好 ——读《巷里林泉》

本文入选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初中组一等奖,作者是云南省昆明市云大附中一二一校区的何梓豪同学。

“对尘世,我最终能做的好像只有一个:描述它。”

——题记

故园风雨前的《巷里林泉》这本书,如一面明镜,折射出生活中藏匿在细节里的美与感动。

这本书以一件件长短不一的生活琐事向读者传递感触,有的甚至只是几句对话,配上一张相片,读起来便意蕴深长。它们让我看见年华易逝,光阴似箭,又瞬间能体会到“时光不必太珍惜,越珍惜处越孤苦”的达观。有时我和作者一起赞美人性善良,转眼又为那些在生活中困顿和凌乱的人们长叹惋惜。

读来真是尽兴,作者只管诠释人间百态,灯火阑珊,并不炫耀诗意和文采。书里最朴素的句子,就是生活的样子,叙述最平常的故事,给人以最亲近的感觉。作者从不试图将自己的感触强加于人,只想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印象特别深的是《洗头》这篇文章,用九页文字来描写作者观望一个住在棚屋里的来京务工的小伙子,抬把椅子端壶热水在街边洗头的过程。很细致,情节也很吸引人,活脱脱地写出了那么一个憨厚有趣、热爱生活的小伙子的形象。

也常有几句话在慢慢的琐事中如光明的晨曦给我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对!我就是净记这些零碎的。生命里哪有什么整块儿的。”

“烟火气是生活中不肯出力的人对生活的意淫。”

“冻僵但疯狂奔走的两条腿才代表我的心。”

我一开始读,不太能懂,同时又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萦绕心头,总觉得这些话语中藏着无限的魅力,越读越起劲,像抓住了一颗金子,却深深嵌在厚实闷黄的土地上,闪烁着光芒。我总想去把它从土地里拿出来,最终还是没有拿出来,但这样的文字已经渗入了心底,被文字描述的生活感照耀了。

作者自述自己的躯体借寓在20世纪末的老楼里,精神好像也沉迷于寂静狭小的地方,不大想理会世界的变化,作为现代的一个大活人确实有点失职。美好的花花世界,身在其中,无法淡泊,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惦记得太多。欲望归纳下来,无非就是爱草木,恨流年。

我也常常想像作者一样去守候生活中的快乐嬉皮,温暖巴适,但尚且年少的我可能还不能完全懂得这种年岁感背后的宽容和平缓。但不可否认,我真的洞悉到了一份小确幸,我开始去观察我的生活,去思考生活带给我的感动。

从此,我愈加沉浸于生活之中——以前的我总认为生活不需要什么仪式感,对那些是非对错统统都一笑了之,生活需要不断地快速前进,不能停留。

而现在,我会在放学后,一个人站在天桥上静静地看天边橙色的晚霞发呆。天光散尽,云影重开。日光渐渐西沉,晚霞如约而至,算是对这一天的辛苦的犒劳了。它那么平和地,教会我和疲惫和解,领悟辛苦中的别样感动。

现在,我会在奔赴学校的路上,听着音乐鼻尖发酸,心潮涌动。我感叹大家青春正好,微风不燥,我感动大家同在一间教室里共同努力。还记得上周的数学课堂测验,恰逢下雨。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老师发下了试卷,我郑重地接过试卷,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仔细地看着测试题目,瞬时感觉考试期间的每一秒都比金子珍贵。我只想牢牢地将时间抓住,不浪费其中的一分一秒。周围的同学也同我一样,眼睛如扫描仪一样在试卷上移动,笔杆在手中不停地挥动。我抬头望去,只见同学们端正地坐着,微微弓起背脊,留给我一个个专注的背影。

一次又一次,我开始去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美好的。杨绛说过一句话:“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嘉宾点评:

这篇文章语调之从容,语言之简练,在同龄作者中实属难得,读来有清风拂面之感。“修辞立其诚”,作者努力捕捉自己在书里书外切身的体会,并加以诚恳的表述,唯有如此,这种体会才能慢慢浸入身心,阅读和写作方能实实在在地滋养我们的生命。——诗人、文学评论家张定浩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9月至11月, “阅读新火种”开展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鼓励更多学子领略优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评选已结束,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获奖作品: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