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草 ——读林贤治《让思想燃烧》有感

本文入选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高中组一等奖,作者是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的赵珅佳同学,指导老师:尹华。

读罢林贤治先生的《让思想燃烧》,其灼见如烈酒入喉,燃烧肺腑,心生共鸣,不吐不快。

思想家帕斯卡尔说“宇宙囊括了我们,让我们变得渺小。人要超越时间与空间上的焦虑,必须确立尊严在于思想的观念。”由此他说出那个最著名的比喻“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

但仔细玩味,“思想”其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苇草。比如将“思想”有时和“知识”混同,认为知识渊博的人就是有思想的人。确实,无知不是滋生思想的土壤,但知识也不是思想的内核,而只是阶梯。“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我们求学路上不断被告诫的。古时候悬梁刺股,将四书五经嚼烂了吞进肚子里的“孔乙已”们,如同沙砾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逝。正如林贤治先生所说,“真正的思想,活在知识与自我的关系之中,是彼此的互动与重塑。”我们在读书、求知、吸取前人经验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观点,归纳出的思维方法,总结出的规律,这些就是思想的产物。这些东西终究会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冠以他人姓名的实用工具。史铁生先生说“你不必非得看过多少本书,但你要看中这沉默,这黑夜,它教会你思想而不单是看书。”知识是固化的范式的标本,是人们共同拥有的财富,而思想只能是自我的,因此才有“独立思想”的意义。当然,思想也可以成为知识,那其后便又孕育出新的火花。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说的是——思想是人精神存在的证明。精神存在相较于物质存在对于人的价值而言有更大的意义,这兴许是“存在主义”的内涵之一。思想兴许是对生活意义的追问,是最朴素的生死观,甚至是对一件小事的感悟。思想确实可以分为高尚与否,但毫无疑问,无论什么思想都是有意义的,他是一个人大脑里亿万神经元同时牵动的结果,是这个人作为人而非动物或流水线上麻木的商品的证据。苏格拉底说“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不是过度拔高意识,思想不过是这个人内在丈量世界的一把尺。

思想和灵魂有相似性,就在于其独一无二性。至少到目前,科技还没发展到能够复刻思想的程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自我眷注使他们彼此远离。因为哪怕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不同的人的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人类是复杂的多面体,但外界的评价似乎总是单维的,只有思想能真正地代表这个人。抛开外表的气质、性格、礼仪,思想是个体独一无二的魅力。

我们永远缅怀尼采、济慈、斯宾诺莎,正是因为思想的魅力是永恒的活火。他们的观点可能早已被证伪,但思想的光辉会永远普照。忒休斯之船被人们讨论了几百年——可能根本不会有这样一艘船,但思想的美总能让无数人为之执迷颠倒。人类的光辉永远在我们的头顶闪耀,我们抬头仰望会为满天繁星而久久震颤。

思想是无法被限制和禁锢的,笼中的金丝雀久而久之会丧失飞行的能力,囿于规范的思想会丧失其生命力。思想之树长青,需要源源不断的知识和阅历来滋养,思想能力的提升需要运用无数知识的历练。“信息茧房”如果产生在群体身上,便是“人文的贫困”。供思想施展羽翼的天地太小,它就会逐渐暗淡。文章中的观点总结很有力——“思想本身是自由的,而思想也应该是自由的。”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独特的苇草,在广袤的天地间自由呼吸。那些被风听见的耳鬓厮磨的絮语,会成为千百年后不朽的传奇。

2021年,南方周末报社着力打造“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的优势,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面向青少年、教师群体的多元化阅读推广举措,让阅读流行起来。
 
9月至11月, “阅读新火种”开展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鼓励更多学子领略优秀著作的魅力。目前征文评选已结束,欢迎进入“语你共进”专区了解更多获奖作品:

http://www.infzm.com/content/203395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