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关店300家,火锅的生意还好做吗?

中国火锅市场集中度较低,给了资本更多的想象空间。资本进入后,供应链将越来越完整,品牌和规模效应会得到提升,扩张速度也会越来越快。然而,火锅店倒闭率高,行业过热和部分品牌估值过高的现象仍值得警惕。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1年11月7日,湖北武汉,顾客在一家停业的海底捞火锅店门口张望  图/人民视觉

急速扩张的海底捞终于开始“刹车”。

2021年11月5日晚,海底捞发布公告,决定在年底前逐步关停300家门店。这是海底捞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关店潮,但纵观海底捞近两年来的业绩,这一决定显然还是慢了一步。

对于为何没有更早着手调整,海底捞执行董事、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对《南方人物周刊》说,“这确实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凡是艰难和谨慎的决定,都需要一些时间和权衡。”他表示,会综合选址、密度、单店财务数据和盈利能力等维度评估现有门店。

关店300家后,海底捞的门店总数依然在1300家左右,行业“老大哥”的地位稳固。另一方面,海底捞要面对来自新品牌的挑战。资本在近两年格外青睐火锅,据《南方人物周刊》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至今,火锅领域的投融资事件达30起。

火锅门店的老板们早已感到行业的“风吹草动”,一位在上海开了四家火锅店的店主告诉《南方人物周刊》:“今年十几家新品牌都一块来上海了,加上疫情,我现在能把店保住就很不错了。”

从扩张到关店

1994年,23岁的张勇叫上三个好友,买了四张桌子,开了第一家海底捞。24年后,海底捞上市,被看作餐饮界的风向标,这是一个不乏“传奇”故事的企业。张勇18岁从技校毕业后,曾在四川国营拖拉机厂做过工人。

另一个故事是:一位初中毕业的农村姑娘,经过20年努力获得30亿身家,她就是海底捞执行董事兼副首席执行官杨利娟。此次海底捞大规模关店和管理体系重建的“啄木鸟”计划,便由她全权负责。

“双手改变命运”是在海底捞流传最广的口号之一,也得益于张勇的多次强调,让海底捞的管理形成了一种风格:师徒制,店长需在三年内培养出徒弟,并让徒弟开新店,多组师徒形成不同的“家族”。“徒子徒孙”店的利润会分一定的比例给“师父”,在海底捞,有的店长甚至可以拿到百万年薪。

这一套管理法则被外界视作海底捞快速扩张的基石。2015年海底捞在全球的门店还只有146家,2018年末则开到了466家。2019年,海底捞制定了快速扩张策略,步伐开始更迅猛了。

周兆呈向《南方人物周刊》回顾,之所以在2019年决定快速扩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