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乡村儿童“心病”:两项研究万份问卷,一场来自城市的心理救援

心理咨询师将多个同班学生存在的自残行为视作“群体学习”。孩子没有情绪出口,看到其他同学有类似做法,会认为那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乡村儿童面临的心理困境看上去都很严重,但背后是最简单的需求:需要有人陪伴,听他倾诉,和他一起去面对成长的问题。

约定心理咨询时间到了,屏幕那边却迟迟不见动静。反馈的原因五花八门:项目对接的老师忘记了,老师拖堂,孩子请假没来上学等等。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谭畅

(农健/图)

乡村儿童常给人留下“懂事”的印象,坐在心理咨询师张洁华面前的女孩也是如此。

她表现得开朗健谈,对许多人和事仿佛并不在意。但事实上,女孩内心压抑,已经出现多次自残行为。

直到咨询进行至第5次,女孩流下了眼泪,卸下了伪装。这令张洁华有些感动:“她不需要再像刺猬一样,张牙舞爪地面对这个世界了。”

2021年初,在粤北山区的一个县城,由于一次针对某个初中学生开展的心理危机干预,一项旨在链接城市优质心理咨询师资源、服务乡村心理困境儿童的公益项目得以启动。

人们有些诧异地发现,在首期服务的21个孩子中,确诊抑郁症学生7名、存在自伤自残行为的学生10名、有自杀意念学生4名。而有5名学生同时出现2类或2类以上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摸清全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2021年3月,这项名为“爱暖童心”项目的发起方——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联合展开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并于2021年11月23日在中国基金会论坛中发布调查报告。

共有包括安徽、甘肃、广东、黑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7个省的16所小学协助此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收集乡村儿童样本共3025份,保留有效问卷2498份。调查报告显示,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为25.7%。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抑郁检出率为28.5%,过度焦虑检出率为27.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坚毅力、同伴关系质量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2021年10月21日,另一项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开展、有效样本数为7539份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显示,中国乡村儿童心理异常比例为28.6%,高于中国青少年的整体抑郁比例,其中初中阶段学生(13-16岁)的心理异常比例高达31.5%。

隔着屏幕的对话

屏幕对面的男孩只愿露出一只胳膊,不想对视。李一丹尊重他的想法,只是偶尔说了很多话,男孩没有回应,她才会喊一声:“你还在吗?”

男孩不出声,伸出手在屏幕前晃动两下,打了个招呼。

在老师的描述中,他是一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孩子。有好多次,老师找他谈话,了解他究竟需要什么,但最后只能无奈地摇头。

作为“爱暖童心”项目招募的心理咨询师,李一丹曾在线下见过这个孩子。那次见面,他把脸埋进大腿,身体蜷缩着,不怎么说话。“整个身体语言都在表达抗拒,对你的话越来越不感兴趣。”李一丹说,她感觉自己是单向地勉力维持着对话。

“爱暖童心”项目以“2+6”的形式进行,即两次线下面谈,加上六次线上视频咨询。这里头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考量:常态下大概是3-4次心理咨询能缓解来访者的情绪问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may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