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身强力壮

岁月流逝,我已记不起他们的姓名,也想不起他们来自哪里,但我不会忘记他们身上曾经释放出的原始力量,那种强韧的力量可以扛起生活中的任何艰辛与困苦。

责任编辑:方迎忠 郑洁

▲冬日,货场卸煤的男人

1998年秋天的一个早晨,我背着相机途经霁虹桥,车辆往来时,我感到桥面轻微震动。这座桥建于1926年,是哈尔滨市交通咽喉要道,连接着南岗、道里、道外三个区,桥身两侧的铁栏上装饰着当年中东铁路徽标——双翼飞轮。飞轮始终金光灿灿,似乎永不褪色,那得益于一年又一年漆上去的厚厚金粉。

一双粗实的大手突然出现在桥头的墙上,随后一个身影翻过墙头,紧接着是另一个男人,身手矫健,动作利落。他们引起我的好奇。我站在铁栏前向桥下张望,一支数百人的长队沿着交错的铁轨鱼贯而行,他们赤手空空,步履匆匆,队伍之长不见首尾。这些人刚下火车,哈尔滨站距此不远。

我久久地站在桥上,望着他们,直到队伍疏散才离开。

次日一早,我再次来到霁虹桥,从桥头翻入墙内,沿着长有灌木的陡坡下至铁道线。跟着这支出站的队伍穿过桥洞。我跟一个中年男人边走边聊,他双手插在袖管里,脚上蹬着一双磨破的布鞋。一列火车从我们身边驶过,隆隆的车轮声碾碎彼此的话语。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