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Ⅶ:晚清民国骗保案

在小说作品及现实生活中,保险调查员和侦探这两种职业之间本身就具备很大的相似性。

自从1896年张坤德在《时务报》上首译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以来,侦探小说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并在本土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此过程中,中国侦探小说已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类型特征。本系列文章将关注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早期摄影术与PS技术、女性侦探与儿童侦探形象、侦探小说中的“实验”与“化验”,及“恶搞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等内容,意在勾勒百年中国侦探小说诞生之初的趣味内容和基本面貌。

责任编辑:刘悠翔

当代骗保题材电影《受益人》(2019)剧照。 (资料图/图)

随着近年来泰国杀妻骗保案、山东单县“脑中风”村骗保案的陆续曝光,骗保的相关话题再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犯罪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中,“骗保”是被反复表现的重要内容,从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电话谋杀案》(1954),到由宁浩监制,大鹏、柳岩主演的电影《受益人》(2019),包括赢得“豆瓣「2020年度读书榜单」推理·悬疑类top1”的日本作家叶真中显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绝叫》(2020),都围绕“骗保”展开各自的故事情节想象。

骗保连接着明确的犯罪动机,即对于高额保险金的利益觊觎,保险则关系着生命与健康。骗保人或者像现实中的单县骗保案一样,伪造自己的病患记录及相关票据;或者像上述文学影视作品一样进一步暴露出人性中恶的一面,即利用亲情的掩护,通过戕害亲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来获得保险赔偿。在晚清民国时期,随着作为社会新事物的商业保险传入中国,骗保等犯罪行为相应产生。对罪案题材天生敏感的侦探小说作家们很快捕捉到其中的罪恶因子和诡诈元素。从这些骗保题材的晚清民国侦探小说中,我们能初窥时人都市生活、财产观念与犯罪想象等诸端面貌。

晚清的火灾保险

一般来,现代保险按照业务保障对象可以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四个类别,其中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与现代个人生活尤为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都市的兴起,人口居住集中、生活节奏加快,各种风险隐患也相应增大。比如本雅明所说的宛如罪恶丛林般的现代都市中,突如其来的威胁就像是爱伦·坡小说《莫各路凶杀案》中那只闯入私宅的红毛大猩猩一样令人难以预料。相应地,家庭财产保险与人身意外险虽然不能彻底避免悲剧发生,却可以在经济上缓解后顾之忧。众多保险,在清末民初的中国侦探小说中,被讲述得最频繁的,首推火灾保险。

火灾自古即有,传统中因为避讳,所以通常将其称之为“走水”。特别是随着城市人口众多且居住密集,极易出现火灾。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由于以砖木为基本建筑结构,更是经常发生火情。相应地,官府在汴梁城中设立了“望火楼”和“潜火兵”等城市消防机构设施和专门的消防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