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特别随和,就是很闪亮的日子”

1980年代初,老安到复旦大学留学,他带着一台尼康35毫米单反四处拍摄,上海、杭州、南京、厦门、泉州、青岛、三亚、昆明、成都、重庆、河南、北京……中国的城市和乡镇角落被他拍了个遍。几千张照片中的一部分,集结成为影像作品《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余华在影集的推荐语里写道:“老安的照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责任编辑:邢人俨

老安摄影作品。(受访者供图/图)

62岁的老安已经在中国生活了40年。

1981年,意大利北部小城卡尔皮的“小镇青年”老安——安德烈·卡瓦祖缇来中国留学,此后决定留在这里。四十年间,身边的外国友人大多来了又走,游人心态,过客心理,只有老安,将这里当成了未来的栖息之地。除了最初两年短暂回国服兵役、完成硕士论文,老安几乎没再长久离开过中国,他笑言,自己说过的中文比意大利语还要多。

1980年代初,老安到复旦大学留学,他带着一台尼康35毫米单反四处拍摄,上海、杭州、南京、厦门、泉州、青岛、三亚、昆明、成都、重庆、河南、北京……中国的城市和乡镇角落被他拍了个遍。几千张照片中的一部分,集结成为影像作品《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余华在影集的推荐语里写道:“老安的照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1990年代,老安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雇佣的第一批外国雇员,工作之余,他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当时京城文艺圈的活跃人物,王小波、崔健、洪晃、金星、方力钧、栗宪庭……他将与他们的访谈记录下来,制作成三部时长20分钟的短片,称为“北京三部曲”,成为那个火热年代留存下来的珍贵影像。

在积累了财富、不再为生存发愁后,老安辞职拍纪录片、拍电影、做戏剧多媒体,也为许多项目拍摄商业宣传片;他是北汽“第一汽车租赁公司”的第一个外籍客人,早早就开启了自驾“在路上”的生活,见证了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一段一段建成。

老安总说自己生逢其时,他在中国的40年,刚好与这个国家飞速变幻的齿轮咬合。老安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巨变下的中国叙事。

“中国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新天地”

来中国前,老安在威尼斯大学念的是中国语言文学系。那是1978年,全意大利学中文的学生,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人,中文是相当冷门的专业。

老安对中国产生好奇,是从象形字开始的。“怎么有人用这种东西交流?还能用来说话、写文章。”他打开世界地图,中国的面积占那么大块,但他却对这一大块一无所知。

1981年,南京大学组织了一个暑期汉语学习班,老安通过申请,得到了这次为期两个月的学习机会。他带着单反相机,第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