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黄灯:在作家与学者之间的抉择丨抉择2021

对于《我的二本学生》,黄灯曾面临“写与不写”的抉择。《我的二本学生》出版后,许多人看见黄灯最新的职务信息是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会认为她是在为下一本书写职校生做准备。早在2018年,她就在考虑换工作。这也确实与她的写作计划有关。

(本文首发于2021年12月30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抉择)

责任编辑:邢人俨

黄灯 (农健、梁淑怡/图)

黄灯现在总是广州、深圳两地跑。

2020年,她离开已任教十多年的广东金融学院,从她笔下遥远又偏僻,城乡接合部混乱、喧嚣的龙洞城中村,来到高楼林立、欣欣向荣,象征现代、繁荣、互联网与中国经济成就的深圳南山区。

她的新身份,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从二本院校的学院院长一职卸任,来到专科学校,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

过去两年,黄灯接受了很多采访,也拿过一些奖项。在教育市场化、阶层流动与青年一代的焦虑日益成为社会痛点话题后,她的非虚构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在精英学子关于“985废物”“小镇做题家”的自嘲声中,让更为隐忍、少被看见却代表大多数普通年轻人境遇的二本学子浮出水面。

他们大多出身草根,来自下岗、农村家庭,是家族里耀眼的第一个大学生,背负读书改变命运的期待。面对很多高薪工作“985”“211”的招工要求,他们不得不接受自己可能一生“普通”的现实。大学毕业后,黄灯的许多学生在送快递、卖保险、奶茶店打单,蜗居在城中村狭小的出租房中,在大城市中漂泊无依。

2021年10月,黄灯凭《我的二本学生》获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散文家”。

12月22日,最新的一期《十三邀》中,黄灯坦言,对于这本书,自己曾面临“写与不写”的抉择。面对别人的不幸,好像表达是一个问题,不表达也是问题。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黄灯说自己确实面临“艰难的抉择”。

小到一本书的写作、一次工作的更换,大到人生目标的确认,个体无时不处于抉择之中,这些选择像是一个个坐标,草灰蛇线般为我们埋下命运的伏笔。

“年轻人挺渴望理解的”

广州家中,梳着简单马尾、穿粉色针织衫的黄灯,在镜头前有些动容。这期《十三邀》节目中,她谈到了写作《我的二本学生》前后内心的挣扎。

“其实每次要写他们,我都要花很长时间心理建设。包括我写完之后,感觉心里被深深地伤了一次。就那种特别的暗淡、阴暗,因为你没办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对这个孩子了解不多,仅限于师生身份,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反而是和学生交往多了,他们把很多东西告诉你,“那种沉重感就出来了”。

她在书里写到一个广东下岗工人家庭的孩子。他是黄灯当班主任带的第一届学生,“混得不太好”,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考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