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从“恶眼诅咒”到东方主义“乜斜的眯眯眼”

当西方艺术中这种自我建构的方式在近代遭遇异质化的东方文明时,自然而然地被用于构建“自我”的对立面“他者”,也由此诞生了大量“东方主义艺术”作品,在东方主义主义艺术作品中,“他者”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而是一种被凝视的,和“自我”在所有精神层面都相反的观照物。因此,在对“他者”的构建过程中,针对眼睛的特异化描绘原则就从“神性在基督徒眼中”,变成了“神性不在异教徒眼中”。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一系列引发激烈争议的公共话题虽然涉及摄影、电影、广告、动画等多个领域,但争议的核心无一例外指向一个重要的人体器官——眼睛。眼睛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我们产生一种无法忍受却又难以言说的感觉?传统的东方真的推崇好莱坞式的“眯眯眼”么?当前的中国大众审美真的容不下一双“传统”的“眯眯眼”了么?

一、从宗教到艺术

视觉是人类最高级的感官形式,视觉几乎能排除一切物理性的接触,让观察者和对象处于一种纯粹精神连接的状态。因而,我们的视觉器官——眼睛,也被理所当然认为是蕴含着超自然的精神力量。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能洞见人心”其实都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

眼睛不仅是精神的载体,也是灵魂的宿处,人类的先民相信,邪恶的灵魂能将精神力量投射到现实之中,使被凝视者遭遇灾难和不幸,也由此诞生了几乎与人类文明史相伴始终的原始信仰——恶眼诅咒。如今在潘家园仍随处可见的牛、羊眼板珠,各路仁波切追捧的天珠,古埃及人的荷鲁斯之眼战国墓葬中出土的“蜻蜓之眼”,以及在土耳其随处可见的Narzar Boncuğu都是眼睛崇拜和恶眼诅咒的文化孑遗,其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苏美尔文明。

土耳其随处可见的Narzar Boncugu(恶魔之眼)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信仰,已经融入了伊斯兰教之中。 (资料图/图)

这种原始的信仰顽固流传下来,并进入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宗教形式之中,比如《妙法莲华经》里有说: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但“恶眼”文化演变形式最复杂、影响最深刻的宗教,无疑是亚伯拉罕宗教,而其中最典型的,是基督教。《马太福音》里说: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路加福音》中也有相对应的经文:

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所以你要省察,恐怕你里头的光或者黑暗了。若是你全身光明,毫无黑暗,就必全然光明,如同灯的明光照亮你。(11:33-36)

基督教中的“全知之眼”(Eye of Providence)来自古埃及的荷鲁斯之眼。 (资料图/图)

类似的经文段落在基督教经典中数不胜数,均指向了“眼睛是神性之所在”这一核心观念。那么相应的,那些不信神的人,眼睛里必然没有神性。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游淑华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