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内心戏,从盯着自己朋友圈的点赞数开始

朋友圈这个虚拟空间里,藏着社交准则、内心亲疏距离和情绪变化。

朋友有个习惯,他会在朋友圈不吝自己的赞,给朋友、同学、同事发的动态都赞一遍。但每隔一段时间,他会盘点一下那些不给他朋友圈点赞的人,然后屏蔽对方。

听闻此举后,我问他:就是个赞而已,何必那么上心呢?

朋友说:朋友圈虽然是个虚拟空间,但也该讲究礼尚往来吧。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我越在乎,既然关系好,为什么不给我点赞?

作为一个向来只把朋友圈当自己记事本记录精彩、难忘时刻的人,我这才知道,原来朋友圈这个江湖还有那么深的学问。

有人会真的在意赞:

@Eden开心点儿:之前发了朋友圈之后,如果十分钟内没有超过三个人给我点赞,我就会删掉这点动态。至于为什么是十分钟和三个人,我也不知道是好像是我自己心里的标尺。

有人不在意:

@象牙塔:我不太在意,比起点赞量我更加在意我心中的“谁”有没有看到。

有人视情况选择性介意或不介意:

@woshizuibangde:不会很在意,但有点在意。如果你发的任何一条朋友圈没有一个人给你点赞,别人随便转发一篇文章就很多赞,尤其是那种人家越过你发的朋友圈给你前面后面都点赞的,自己或多或少有点不开心吧。

朋友圈这个虚拟空间里,藏着社交准则、内心亲疏距离和情绪变化。

那些给朋友圈点赞的人,揣着什么样的心思?

根据微信在2021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天有 10.9 亿人打开微信,7.8 亿人进入朋友圈,1.2 亿人发朋友圈。朋友圈早已成为大家展示个人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第一平台。但这个“第一平台”并非兼容并包、来者不拒。

2021年9月,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面向全国286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15%的大学生发朋友圈时会设置分组屏蔽。其中,广告推销、负能量内容、心灵鸡汤(人生哲理)成为大家“最反感的朋友圈内容”榜单前三,分别占比52.02%、32.22%和5.61%。

可见,微信使用至今,虽已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大家对朋友圈点赞的热情,也随着使用年限陷入“审美疲劳”。尤其是过多的无效互动、信息传播难免会让微信好友产生累赘感。

在给朋友圈点赞这件事上,也分为三大“门派”:

无所谓派:

这一派认为,关系好的人不需要靠这种朋友圈点赞的方式来沟通,会直接私聊。而且不是所有人都会每天花时间仔细看朋友圈,很多人是随便看一眼,根本懒得点赞。

以质取胜派:

“我不点赞是因为并不觉得‘你’发的内容有多赞;或者我点赞朋友圈从来不看关系,只看自己感不感兴趣。”

利益型点赞派:

领导、甲方、或有求于人的亲戚朋友发动态时,自己“不得不”点赞。这种赞的价值,本质上跟送礼没太大区别,寻求的是利益互换、价值互换的机会。

可能更多人使用朋友圈的心态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从开始在这个“舞台”炫、秀、晒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在乎点赞和评论,到后来慢慢转变成有没有赞都无所谓、朋友圈更像自己记录生活的笔记本。

当一个人很在乎点赞时,他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写一个好笑的段子、修图半小时po出自己的九宫格自拍、深夜的加班图、异国他乡的风景、孩子可爱的照片、纪念日的恩爱……这些都是大家朋友圈的日常。

写的人希望这些美好、优秀、勤奋、温暖被他人看到。那么不妨先问问,为什么要发朋友圈?

首先,当然是记录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时刻。就和过去记日记一样,写朋友圈的人,希望把平淡生活里那些发生的不寻常的、精彩的事情记录下来,每到年末或某个特殊时期回首这一年自己经历的事情,充实、感动和满足能荡漾在内心。

其次,是单纯想要分享。好看的书、好听的歌、有深度的文章……需要一个出口来分享自己当下挖到宝藏的喜悦。

还有,就是想引起某些人的注意。展现自己的另一面、希望获得在乎的人的关注……发朋友圈往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发朋友圈的目的不同,但他们期待点赞的背后通常有着人性共同的心理。

比如,希望获得认同感。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就也是著名的“镜中我”理论。没有和他人的互动,失去了社会联结,我们就很难认识到自己究竟是谁,自我认知的构建也是充满障碍难以完成。

朋友圈的点赞似乎反应了别人对自己的一种认可,有的人需要这种认可来认识自己、建立自信、消除孤独,可以说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需求。

除了希望获得认同,也有虚荣或攀比心理作祟。

通过点赞和评论个数来侧面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与人缘,甚至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也是有的人在乎赞的原因之一。

成熟的成年人,向内探索

其实,发朋友圈和点赞朋友圈的人实在是“各怀心思”,有人真的是记录,所以不在乎赞与否;有人真的是寻找一点共鸣和认可,所以发了又删;有人可能的确有成见不喜欢点赞;也有人真的是疏忽、懒惰了。

好友、父母、夫妻这种再亲密的关系,也未必能做到逢圈必赞,所以实在没必要透过一个赞去揣度、判断屏幕后的那个人。如果你是一个很在意朋友圈他人点赞的人,与其猜测为什么某人没有点赞、为什么评论这么少,不妨试着把心力花在这两件事上,让自己更开心、强大。

第一,培养自娱自乐的能力。

手机、电脑、互联网给我们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逐渐剥夺了我们自娱自乐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需要屏幕里的内容来刺激一下才能获得起伏。这种依赖会让自己逐渐丧失对情绪的掌控感,一个会自娱自乐的人,说明他内心对自己是肯定和自信的,所以那些能不依靠外界和别人获得的快乐是更真实和持久的快乐。

第二,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人认为在乎朋友圈点赞,说明你太关注自己了。其实多关注一些自己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对自己的关注要向内探索。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找到286名实验者,这些人日均使用社交媒体一小时。研究人员把他们分为两组,测试两周。第一组140人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比测试前减少20分钟,第二组146人每天使用时间没有变化。

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前、开始一周和两周后、测试结束一个月以及三个月后经由在线问卷调查了解所有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生活方式和幸福感。结果显示:第一组测试结束后主动或被动减少了社交媒体使用时长,吸烟量较先前减少,锻炼更积极,且抑郁症状少于第二组,对生活满意度上升。

有很多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了,即便在社交媒体上收获很多赞,这种快乐也是非常短暂的。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长、多关注和充盈自己内心精神的需求,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曾说过:“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一个人的内心越充实,他从别人那里能找到的东西就越少。”所以,始终向自身内部探索、延伸,而非困在朋友圈一个“赞”上,我们才能真正成熟、强大。

网络编辑:解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