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竞赛提速

2021年12月,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1)》及中国企业科创力100强排行榜(2021),对截至2021年4月30日,A股全部上市企业4207家,绝大部分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港股上市企业1481家、美股上市企业311家,以及未上市但可提供经第三方审计年报的企业1家,共计6000家企业,进行企业科创指标和数据的全面梳理和研究。

我们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三个维度出发,依托27个核心指标的科创力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强度、企业经营等数据,基于智慧芽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约1.6亿条专利数据的数据库,以及国家、省部级颁布的2020年科学奖奖项情况,以一种完全公开、透明、公正的方式,综合评估企业科创力;用数据说话,试图更好地定义企业在所属行业、中国科创版图中的坐标。

(本文首发于2022年1月2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莫闻

2022年1月4日,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旨在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健全治理体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金融与科技更深层次融合,力争到2025年实现金融科技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这是央行编制的第二轮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年8月,央行曾发布首轮金融科技纲领性文件。

相比第一轮规划,最新规划已从“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向“金融数字化转型”迈进。如果“赋能”要得到“1+1>2”的效果,那么“融合”的目的更像是“1+1=3”,这是在数字化基础之上要实现一种跨越式的创新。

2019年首轮金融科技规划发布后,市场规则改变,金融科技行业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但创新并未停止。2019年,招商银行成为第一家将金融科技投入比例写进公司章程的商业银行,提出“每年投入金融科技的整体预算原则上不低于上一年度公司营收的3.5%;同年底,中国平安明确提出“以年收入1%的资金投入科技研发”。硬性的科技投入竞赛,在金融机构拉开帷幕。

2020年,金融科技围绕“持牌”“依法合规”的关键词稳健发展,金融机构主动通过调整内部信息技术架构、成立科技子公司、设立金融科技专项基金等方式,推动技术从后台走向前台和中台,赋能业务发展;科技企业从业务参与转向技术服务,寻求新发展机遇。

据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数据,267家金融业公司中有65家在2020年报中披露信息科技/金融科技投入情况,合计投入1598.6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在2020年的科技投入金额超过百亿;披露同期研发投入的公司有49家,合计投入金额66.95亿元。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促使企业积极上云,数据资产开始向生产要素转变,同时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从行业自律提升到了法律监管层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记账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愈加成熟,扩展到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场景,“科技硬实力”不再是科技公司专有词,金融机构的科技自研能力正在逐步提升。

传统金融机构的科技投入流向哪些技术

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为主要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产出与应用存在极大差别。银行业的科技资金投入领先其他领域,国有银行的科技投入近三年几乎都保持在百亿左右。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是科技投入的“大户”,其余上市股份行也都维持2%左右的科技投入强度(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

国有行的金融科技投入的去向是,建设以分布式技术体系为主的核心系统建设,并积极探索“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业务、产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游淑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