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学者王雪樵

(本文首发于2022年2月1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王雪樵。

几十年来,王雪樵先生每次到太原,无论多么忙,总要抽出时间来寒舍一叙。在许多文友中,王雪樵是极令我敬佩的一个,像他那样严谨的学者,如今是越来越少了。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员或教授,而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供职于我河东家乡《运城日报》,曾任总编辑多年。几十年来一直忙于本职工作,读书做学问的时间少得可怜,而却很有学问。所以他的每次到来,都令我特别高兴。

王雪樵对我们河东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著有《河东方言语词辑考》《河东艺文丛考》《河东文史拾零》《河东记忆》等书多种,皆甚见功力,颇得学界好评。而他关于语言文化方面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更令我佩服不已。例如对匈奴称天山为“祁连山”、碱海为“居延海”的辨析,便令人佩服之至。《汉书·霍去病传》注云“匈奴呼天为祁连”,学界历来以为“祁连”是蒙古语“天”的意思,而沿用至今。王雪樵则提出颜师古注是说匈奴人将汉语的“天”字读如“祁连”。这是因为阿尔泰语系的匈奴语为多音节语,汉语为单音节语,“天”(西北地区读qiān)缓读摊破便成了“祁连”,并以也处于西北方言区的宁武天池被讹为“祁连汭”为证,从而弄明白了“祁连”山名的由来。出于同样原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XM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