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大湾区如何“一起苗苗苗苗苗”?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医疗系统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沟通,如果能做到公共卫生一体化,尤其是疫苗接种策略趋同,那会给大湾区居民带来很多便利。”全国人大代表蔡卫平提交了多项建议,其中3项与疫苗有关。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指出,大湾区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意义,大湾区在后疫情时代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从疫苗这样的临床急需健康产品出发,满足公共卫生的防疫需求。

未来大湾区如能引进港澳的多联多价疫苗,不仅有利于建立“健康屏障”,还能带动本地化生产和研发能力。“政策应当促进创新疫苗的内地使用、上市、本土化生产,创新疫苗生产线的引入可以帮助我们搭建一个平台,未来能生产的不只是疫苗产品,还有更多创新药。”

(本文首发于2022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温翠玲

未来大湾区如能引进港澳的多联多价疫苗,不仅有利于建立“健康屏障”,还能带动本地化生产和研发能力。 (视觉中国/图)

你身边是否有亲友去香港打疫苗,但由于新冠疫情无奈中断了接种安排?又或者港澳家庭到广深地区定居,却发现疫苗信息无法互认互通,需要经常来回跑?

这不是个别现象。2021年12月,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创新发展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即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仍然较高,而三地的防控及免疫策略不一,持续面临着新发或再发传染病流行的风险,需要三地加强沟通和交流,开展紧密、高效的联防联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苗等公共卫生话题一直是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作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全国人大代表蔡卫平亲身经历了与SARS、登革热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场传染病有关的抗疫之战,深深了解疫苗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医疗系统一直保持着很好的沟通,如果能做到公共卫生一体化,尤其是疫苗接种策略趋同,那会给大湾区居民带来很多便利。”2022年3月3日,蔡卫平再次从广州出发赴京参会,出发前他在线上提交了多项建议,其中3项与疫苗有关。

疫苗种类、使用存在差异

作为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红经常往返于粤港澳三地,为三地青年搭建沟通的桥梁。在此期间她也关注到由于三地疫苗接种的差异和尚未打通的互认体系,市民容易遇到续种补种安排较繁琐等问题。

2022年是杨志红参加全国两会的第十年,也是她第一次带来跟疫苗相关的建议。

《报告》显示,2019年年中已有约53.8万香港居民经常在广东生活,仅深圳一地就有超过3万香港户籍的儿童跨境前往香港上学。

在《关于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疫苗接种互认互通、完善疫苗接种体系的建议》中,杨志红建议,允许港澳广泛使用的疫苗进入大湾区非免疫规划疫苗范畴,构建大湾区统一(或互认互通)的疫苗接种信息系统等。

“目前,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在疫苗种类和使用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希望我的这个建议能帮助大湾区疫苗工作更好地开展。”杨志红书面答复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