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界代表委员丨德力西集团胡成中: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带着1份议案和8份建议前往现场。内容涉及修改环境保护法、科研人才创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关爱保安队伍等多方面。

在接受南方周末的访谈时,他自信地提及科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始终坚持把销售收入的3%到5%拿出来投入研发,保证产品每5年左右推出全系列新一代。作为德力西科研实力的‘代表作’,我们先后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在中国低压电器行业内民企中是少有的。”而当聊到两会建议、双碳目标等话题时,他更是侃侃而谈。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受访者供图/图)

两会是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平台

南方周末:从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至今,您所提交的议案和建议,是否有已经被采纳并实现的?

胡成中:我是200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来连任一届。2018年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到今年为止,参加了15次全国两会,提交的政协提案、人大议案和建议总共60份。其中,被采纳的有很多。

比如,第一年提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名称权管理和法律适用的建议”,原国家工商总局就在后来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相关规定中作了调整;比如“关于将温州列入两岸空运直航点的建议”,很快民航局也给落实了。包括去年提的“关于外卖员等零工经济群体社会保障建议、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相关部门也很快出台了针对性规定。

南方周末:这里面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

胡成中:印象最深的大概要算2005年提的“关于维护外出务工农民利益 取消春运价格上浮的建议”。当时出发点只是考虑到我们很多员工都是外地农民工,挣钱不容易,火车春运涨价对他们是一种负担。后来发改委正式决定取消春运火车价格上浮,惠及面可以说是所有人,一直持续了这么多年。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家发现”,很多专家学者、媒体以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都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了呼吁,所以如果说国家出台政策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也是很多人共同推动的结果。

南方周末:履职这些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胡成中:两会不光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畅所欲言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平台。代表委员们肩负着传达群众愿望与呼声的重任,每个建议、提案都凝聚了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看法与建议,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才是两会机制的关键。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15年里,我有一个很直接的感受,就是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对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越来越重视,反应、反馈的速度越来越快,回复越来越认真、翔实。

我的一些建议牵涉面很广,多的时候有四五个部委共同参与研究、斟酌,给予答复。能落实的事情很快就能付诸行动,条件不具备或者另有隐情的,也会坦率沟通,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代表直言不讳是“诚”,承办部门实事求是也是“诚”,两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之一,其优越性和生命力就在这往来互动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来自一线的多份建议

南方周末:您今年的两会建议是如何产生的?

胡成中:去年年中,我就在集团内启动了为十三届五次会议准备议案、建议的相关工作。集团董事局和党委联合发文,向公司各地员工、各级党工团组织征集起草建议,全面动员、集思广益,共收到各类选题建议50多条。经过多轮筛选、内部讨论及征求外部专家意见,最终起草成文的有议案1份、建议8份。

南方周末:您的建议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胡成中:我今年主要有关于“双碳”的议案,还有针对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关于支持创建温州金融改革示范区的建议》《关于打破科研人才创业阻碍 大力推动“科研造富”的建议》《关于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动力电池生产者延伸责任的建议》《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 强化业主权益保护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大打击电商平台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力度的建议》《关于建立商标恶意注册黑名单及惩戒制度的建议》《关于关爱保安队伍 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建议》等。

南方周末:您刚刚提到的关于“双碳”的议案,能否展开讲讲?

胡成中:我建议修改环境保护法总则的相关条款,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范畴。在立法目的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在企事业单位的义务中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财政支出范围。

同时建议在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后面增加一章“应对气候变化”,明确基本原则、具体分工、降碳路径、碳交易制度等内容。

因为在增加的应对气候变化章节中已经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所以在法律责任中也要相应增加对地方政府违反应对气候变化职责的处分,避免运动式降碳,避免“把吃饭的家伙先扔掉”。

南方周末:这主要是出于哪些考虑?

胡成中: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为了减少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实现美丽中国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这是一场系统性变革,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一次大考验,为避免出现“一刀切、运动式”降碳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系统性风险以及清洁能源项目的无序发展,双碳改革必须在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的指引下稳妥推进。

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尚无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层面的规定。所以我建议在环境保护法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定,能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未来在宪法与环境保护法框架下,再制定单项法律和配套办法逐步完善。

助力“双碳”目标需推动新一轮电气化

南方周末:据您观察,当前传统制造业想要实现低碳转型会面临哪些挑战?

胡成中:制造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根基,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头,在第二产业中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在我国能耗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中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可以说“双碳”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制造业的表现举足轻重。

在我看来,传统制造业的低碳转型面临几个挑战:

一是很多企业电气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用电多还是烧煤、烧油、烧气多。国家电网做过一个测算,我国整体的电气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有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亿吨。目前从区域来看,华东地区终端用电占比还不到30%,东北地区最低,不到16%,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就是要大力推动制造方式电气化、绿色化升级,正如总理这次在报告里讲的,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二是很多企业制造方式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电气化是智能化的前提,但电气化不等于智能化,还需要企业从整个管理、生产过程中贯穿节能减排的理念,用精准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高效的自动化设备来保障能耗强度的持续下降。坦率地说,制造业的减碳是要从各个环节、一点一点“抠”出来的,没有系统的话靠人工很难做到,即便能做到成本也太高。

三是很多企业供应链把控的问题。大家知道很多传统制造企业利润率很“薄”,常年挣扎在盈亏线上。但是另一方面,制造业的供应链往往又很长,一件最终产品可能涉及很多中小微企业供应商。这就是一对矛盾,因为你利润薄,你就会在采购中尽量压价,因为价格低,供应商就没有利润空间去实施自己的绿色升级。这就导致即便主要企业“点”状地在搞绿色转型,但整个产业链这条“线”并不是绿色的,这显然不符合国家的要求。

其实第三点跟前两点也是关联的,大型企业只有自己转型升级,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品牌溢价,才能推动绿色供应链的贯彻落实,真正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南方周末:在“双碳”目标下,德力西集团是否有具体的行动安排?

胡成中:双碳工作是一场系统性变革,不是一个两个行业能独力扛起来的。新能源相关行业当然是“先锋”,其他很多行业的配套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我们电气行业来说,推动社会的新一轮电气化就是我们助力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前面也提到,电气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约3亿吨,带动能源消费强度降低4%左右。到去年为止,我国的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的占比还不到30%,而煤炭则占了一半以上,减碳减排的压力是巨大的。对应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2030年我国电能消费占比要达到37%,2060年要达到70%。

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创新绿色化、小型化、智能化的优质电气产品,为中国提升电气化水平,特别是配电端和用电端,提供安全保障和有力支撑。

当然,我们也在推进各项节能技改,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我们主要的生产基地都建设了屋顶光伏电站,能够为我们提供大概四分之一的绿色电力。

南方周末:据了解,德力西还为“神舟”飞天等重大工程做了幕后贡献,能具体讲讲背后的故事吗?

胡成中:与航天事业的合作,最早是在2002年,当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低压电器供应招投标,我们以最高分中标。

后来我们才知道,中标前基地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了国内几十家企业的资料和生产情况,对德力西也考察了几个月之久。中标后,发射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又来到公司实地考察,有几次还是“突然袭击”,每次来的时候不下几十人,自称是“东风城公司”。因为德力西每年接待的各类党政、企业考察有上千批次,我们还以为是一家普通的企业来参观。

第一次合作,我们为发射“神五”提供的低压开关柜、电流表、熔断器等,主要是用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系统,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并不是民用产品的 99%、99.8%的可靠性,而是要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把集团最优秀的电器专家集中起来,组成攻关班子。要求生产企业从零部件采购入手,严格控制质量;每台产品的装配、电校都由专人负责;所有产品实行三次全检,每一项工作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贴在产品底部的责任跟踪卡上,原来写的是生产工人的代号,这次都要直接打上工人的名字。因此,当时送到酒泉的每台产品上,都有德力西工人的名字。

因为第一次的合作成功,我们获得了酒泉基地的高度信任,包括为基地建设低压电器产品检测实验室,提供低压电器产品,双方合作持续了十多年。

对我们来说,乃至对整个“温州制造”来说,酒泉基地的合作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认证”。过去人们一度把温州和“假冒伪劣”联系在一次,航天标准的严苛考验,为我们正了名、提了气。反过来说,在为航天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百多项重要专利,这些专利后来又逐步应用于民用产品,让我们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又上了新台阶。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