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酒家赵利平:我们努力改变老字号老态龙钟的形象

老字号的破与立。

责任编辑:戴春晨

近些年,国内掀起了一股国潮旋风,新锐消费品牌层出不穷。新的潮流中,老字号们的行动引人关注。老字号振兴是商务部近年来着力推动的重点工程,也是中国发展新消费的题中之义,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抓手。

历经岁月磨洗的广州酒家,广州最具代表性的餐饮文化IP之一,如何看待和应对新消费时代的变幻?在新的时代,根植于广州城市生活的广州酒家,要创造什么样的适合新世代年轻人的生活美学?

南方周末专访广州酒家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利平,畅谈一家老字号的破与立。

风云变幻中的文化传承

南方周末:相信不少人都好奇,广州酒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她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赵利平:企业与人一样,气质和精神是很重要的。从创建之初,创始人陈星海就希望打造广州第一。不管在园林格局、名厨大师还是对外宣传上,我们都追求做广州第一。确立高定位后,后面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这个标准去做的。

最初,广州酒家是为名流、官邸和大户人家提供餐饮服务。1938年,战火把广州酒家烧得只剩一半。1939年,陈星海、关乐民等股东筹集资金重开,并改名为广州酒家,取“食在广州”之意。重开之后,广州酒家至今一脉相承。从创始时师傅带徒弟,管理人员带后辈,一直延续下来。很多老字号已经换人经营或者倒闭,但广州酒家的文化没断过。

1939年西南酒家重建并取意“食在广州”改名为“广州大酒家”(受访者提供/图)

另外,广州酒家锐意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很强。在物资缺乏的解放年代勇于创新,例如制作番薯宴,用粗料精做的工艺为大众提供服务。

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求,是广州酒家的成功密码。

改革开放早期,在珠海、深圳学习之后,在“大三元”等港资餐饮业的启发下,广州酒家集资进行装修改造。80年代初,私营、合资、国营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广州酒家主动学习与改造,面向社会招工,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

90年代,响应时代需要,广州酒家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开始组建集团,规范统一管理,大胆开连锁店。首先在滨江西路投资上千万元开设餐饮店,当时敢投并且成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时势,二是地方发展,我们认为当时的海珠区肯定是会快速发展的。

南方周末:所以广州酒家其实是和广州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

赵利平:是的。赚钱后广州酒家开始筹备在体育东路百福广场开店。在建最后一层的时候,因缺乏资金,体育东路店差点搞不成,变成烂尾楼。然后我们马上组织职工集资,一共集资了2000万把最后的工程完成。

南方周末:在当时来看,那应该是一个很大胆的决策。

赵利平:对,毕竟都是公司员工自己的钱,当时是很大胆的。体育东路店建设完成后,也随着天河区的发展一路兴旺。

回顾来看,我们每个酒楼的布点都选对了恰当的时机和地点,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后续发展的资金。

受香港的启发,我们堂食的食物变成西饼屋里的食品销售,扩大经营。月饼我们很早就在做,但真正发展起来是从1985年开始。西饼、月饼和半成品食品,必须有一个集中初加工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西村搞了一个食品厂,这也成了我们后来走食品工业之路的第一步。

这次路又走对了,通过“餐饮+食品”两条腿走路,广州酒家发展至今。

南方周末:也就是说从单纯的茶楼变成了食品集团。

赵利平:2008年,金融资本市场很火,当时深圳已经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广州不到50家。那个时候,广州酒家启动上市,拥抱资本市场。

2000年后的广州酒家店 (受访者提供/图)

老字号有很多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广州酒家上市也是迎合社会的发展,踩准每一个点,敢于创新、敢于迎接新生事物,之后迎来了更大的发展。

老字号的破与立

南方周末:在产品方面,广州酒家创立八十多年来有无比较明显的变化?

赵利平:除战略发展外,我们在经营管理和产品创新上也迎合了时代的要求。比如刚才说到,比较困难的时期,我们推出番薯宴。80年代初,我们去深圳、珠海、香港学习,引进新的菜式和体现形式。这几年,我们努力改变老字号老态龙钟的形象。1983年我们改变过一次。2019年能够看得见的改变,实际得益于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铺垫。

第一块:定标准。成立厨政中心和原材料的中央厨房。

为什么设立这两个中心?现代经营耗费最多的是场地租金和人工成本。餐饮业每一个成本要抠好,否则肯定会影响盈利。中央厨房实行批量采购,统一采购标准。一方面集采便宜,另一方面抓住采购时机,此外还能够把控品质。

然后是粗加工,粗加工需要大量的水和宽广的场地,清洗和切割都在中央厨房进行,打造集约效应。同时“绣花的功夫”依然保留在店里,温度、形象、口味都靠店里的大厨去实现。统筹分配,满足供应又控制质量、节约成本。

第三个是调酱汁,酱汁是酒楼的独门秘方。中央厨房能够保证口味的统一性和品质,酱汁调好之后各店的口味也就统一了。

中央厨房承担上述工作,厨政中心就专门做研发,制定标准、负责培训和督导。在这样的流程体系下,我们事先做好了80分的准备,剩下的就靠酒楼自己的发挥。

第二块,做文化。从南粤王宴,到唐宋元明清五朝宴、满汉大全筵,再到最近的民国粤味,我们开发了全链条文化宴。饮食文化的传承很重要,我们可以从文化宴席链条看到饮食的演变过程,从服装、器皿、仪式等让更多人了解饮食文化,了解广州饮食,更喜欢广州的饮食。广州酒家号称“食在广州第一家”,作为国有控股企业,更有责任去传承文化。

第三块,传递时代美学。广州酒家的环境发生了改变,既有时尚气息,又充满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元素。然后改变菜式,我们把传统名菜解构,按照现代审美创新。创新分为两个方面:向内和向外。向内就是把几个经典菜重组或者说把一道经典菜拆成几道;向外即加入新材料。我们将世界各地能融入粤菜的原材料加进来,比如鱼子酱、黑松露等,在保持粤菜的精神和源流不变的基础上创新。

我们根据区域和客群把广州的25家店分为了三种类型。上下九老店和滨江老店秉持经典文化宴和复古风,坚持“食在广州第一家”;沿江路店和临江大道店比较商务和时尚的店,定位“体验粤菜真谛”;家常、烟火气浓厚,服务周边居民的店,更注重性价比,“好吃才是硬道理”。每个店不同的广告语,既告诉消费者酒楼定位,也告诉员工所要达到的要求。

广州酒家沿江路店房间布局 (受访者提供/图)

南方周末:您有没有研究过新的消费群体?作为一家老字号,您觉得新兴网红品牌跟老字号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赵利平:潮流的东西永远都在流动,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要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州酒家也在变,顺应时代的要求对每家店进行改造。例如,百福广场店马上启动改造,体现文化,打造新的网红打卡点;上下九老店则要改造为园林式,把舞台和博物馆融合进来,展现广州酒家的历史韵味。

广州酒家陈家祠展览 (受访者提供/图)

陶陶居(注:广州酒家控股的另一家老字号)老店成功的改造给了我们底气,当把历史文化用美轮美奂的形式呈现的时候,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很喜欢。所以我觉得既要关注年轻一代,但是也要立足自身,了解品牌强项,以此出发与年轻一代结合。从自己的气质出发,与消费者一起去探讨、分享、感受,理解国家、区域、城市的文化。

改造之后的陶陶居(受访者提供/图)

南方周末:为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提出了“振兴老字号”的重点工程。从老字号代表的角度上讲,您认为老字号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赵利平:很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对时代和政策的触觉不敏感。其次,很多老字号没有及时处理历史问题,积重难返。

广州酒家的特点在于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比如刚才说的食品工业,现在很多老字号还只守着餐饮一路。广州酒家现在已经创建了4个食品工业基地,东西销往世界各地。

疫情期间,食品工业撑起广州酒家。2020年,餐饮业亏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广州酒家比2019年营收增加8%、利润增加20%。疫情期间,我们坚持“餐饮树品牌,食品做规模”,把餐饮形象、品质和体验感做好,尽量把损失控制好。餐饮上我们积极做外卖,食品上加大冷冻点心生产,保证供应、提高质量、提高口味。两条腿走路,这是第一个创新。

第二个是积极探索新形式。在做好正宗粤菜同时,我们开了东南亚菜餐厅、未来餐厅、水上茶居,通过多种形式创新,丰富主体。食品工业则一直坚守品质。用最好的材料做最好的口味。

广州酒家星樾城东南亚餐厅(受访者提供/图)

餐饮跟食品形成好的互动,互为支撑。把餐饮的挑剔基因移植在食品工业上,可以提高食品工业的品质;反过来,餐饮是试验场,餐饮美食落地工业,也推动了食品的研发创新。

第三个,采用智能化生产。广州酒家很早就应用了先进的食品生产设备。例如:卖月饼讲究大市场、大数据、大生产。大市场就是销往全世界各地,大数据是说每一盒月饼都有一个条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可以监控溯源。缺货马上加大生产,通过大生产,我们一天可以生产几十万盒月饼,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市场需要;货太多就赶紧停一停,整个企业就活了。

“在哪个城市开店,就把文化带到那座城市”

南方周末:大家的印象里,广州酒家跟广州的城市形象是强关联的。您怎么看广州酒家和广州城市品牌的互动?未来如果广州酒家要走向全球,怎么利用好广州城市品牌?

赵利平:每一个区域的品牌、菜系和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一家餐饮企业,我们在哪个城市开店,就把相应的食品、品牌和文化带到那座城市,树品牌,创规模。现在广州酒家开始要走向全国,拓展省外布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我们在深圳和佛山都有开店,后续可能会去珠海。广州酒家紧跟政府号召,政府重点发展的地区,我们公司去发展一定是对的。所以我是想通过跟着政府政策,一步一步把广州美食、文化和个性带出去。

广州酒家 (受访者提供/图)

南方周末:其实可以这么理解,消费者在吃包子、虾饺的时候,吃的也是文化。

赵利平:对,吃东西的时候感受着岭南的风俗、口味和习惯,树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

网络编辑:邓丽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