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染病学专家曾祈殷:香港不应成为国家防疫的“缺口”

27日,香港医院管理局表示,已有约350名病人在香港亚博馆方舱医院内接受治疗,运作顺畅,有望能接收更多病人。近一周来,香港疫情虽有所缓和,但确诊数字仍然高企,社会上普遍关心香港若下个月放宽社交措施会不会引发疫情反弹?这波疫情的死亡率为何偏高?暂缓全民检测是否意味着“躺平”?

近日,香港医学会传染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曾祈殷接受南方网、“今日香港地”记者专访时,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一作答并明确表示,香港不应成为国家防疫“缺口”。

放宽社交距离措施须先满足两大条件

上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公布防疫抗疫措施“复常”路线图,包括在4月1日起取消九个国家的“禁飞令”,缩短入境检疫期限至最少7日;若疫情持续放缓、无反弹,社交距离措施将从4月21日起分三个月三个阶段逐步放宽。

对此,曾祈殷在专访中表示,在决定是否应该放宽社交距离等措施时是会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先决条件就是疫情已经平缓,其次香港社会须实现较高的免疫水平。“特区政府不会不理会突发事件或者疫情反弹,贸然放宽社交措施。”他说,这些看似放宽,但都必须有严格的防疫安排做保障。

曾祈殷判断,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已过,在接下来的4个星期会逐步回落,预计到4月底时,每日的确诊数字应该会低于1000宗。所谓“放开”,必须是“有计划、有方针、有配套地去放宽政策”,比如在一些表列处所仍要使用安心出行和疫苗护照,才能被允许进入等等。“香港不应成为国家的防疫缺口。”他说。

至于会不会有第六波的来临,曾祈殷认为,疫情反弹的风险一定存在,但可能是日增100至300宗的轻微反弹,“通过疫苗接种和群体感染,在社区当中,对于新冠病毒Omicron的免疫屏障已经有相对较高的水平。”

四大原因致染疫者死亡率偏高

截至3月24日,第五波疫情累计已有108.9万人确诊,占香港740万人口的14.7%;同期共有6364名患者不治,占确诊者0.59%,占总人口比率则为0.09%,即平均每一万人中,有9人染疫死亡,这一数字虽然比部分西方国家低,但在亚洲已处高位。曾祈殷说,当前的抗疫工作仍要聚焦“三减”,即减少死亡、重症和感染。他说,死亡率偏高,主要是因为长者死亡率较高,其原因,一是因为他们中大部分没有接种疫苗,或者还没有接种完三针疫苗。据介绍,在第五波疫情暴发之前,香港80岁及以上的长者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接种过两剂疫苗。二是因为大部分长者都住在安老院舍,如果防疫措施不够理想,极易出现相互交叉感染,导致院舍暴发。截至3月初,全港共755间安老院舍爆发感染,所占比例高达72%。曾祈殷说,院舍长者免疫力弱,而且大部分人都有免疫系统疾病,一旦感染,轻症急速变重症。三是因为长者的免疫能力比较低,很多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有问题,患有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病,还有患癌症者,所以他们较容易感染,感染后康复也没有那么容易。四是因为在本轮疫情暴发初期,确诊病例出现了爆发上升,几乎瘫痪了香港公立医疗系统,很多长者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这些原因最终导致长者死亡率激增。

早期服用抗病毒药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目前长者疫苗接种率仍比较低,是因为有些长者对疫苗仍有误解。”曾祈殷坦言,香港早期开展疫苗接种计划,发生了一些接种疫苗后的意外事件,当时舆论声音混乱,有关部门未能及时清晰说明这些事件是否与疫苗接种相关,导致很多长者或长者家属反对接种疫苗,未来如何提升长者疫苗接种率,也是香港抗疫成功与否的关键。

此外,曾祈殷指出,如果长者或者高危群组能够在早期服用抗病毒药,也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但第五波疫情证明,香港医疗系统在这方面的准备并不充足。他认为,在采购药物及其他防疫用品方面,应该要“特事特办”,但目前相关机制仍显僵化,早前申请药物采购耗时超过半年,“希望经此一‘疫’,我们要明白要两手准备,即预防和治疗手段都要齐备。”

感谢内地医护援港共抗疫情

27日,香港医院管理局表示,目前内地援港医护人员与香港医护人员运作顺畅,方舱医院也有望能接收更多病人。至于是否要增开更多治疗设施或邀请更多援港医护主要视乎未来疫情发展。

“首先一定要感谢内地医护来到香港,和我们一起去打这场战疫。”曾祈殷说,香港第五波疫情来得很快、很急、很严峻,的确要多方的努力才能让我们渡过难关。“我们一定会和内地的医护紧密合作,大家都是中国人,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曾祈殷认为,目前内地医学水平很高,与香港惯常接触的西方医学相比,没有太大分别。“更何况我们的目标都是救治感染了新冠的病人,大家的看法、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曾祈殷

以下是专访具体内容:

特区政府逐步放宽防疫政策须有先决条件

今日香港地:日前,特区政府宣布了逐步“放宽”防疫政策。您认为,真正放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曾祈殷:大前提,或者说先决条件,必须是在疫情平缓、一路好转的情况下才会放宽。其次,香港社会须实现较高的免疫水平。特区政府不会不理会突发事件或者疫情反弹,贸然放宽社交措施。

同时,所谓的地方开放或放宽措施,其实还是有要求的。比如上学,家长们要带他们的子女去接种疫苗;所有教职员起码要打了两针的新冠疫苗,才能恢复实体上课等。放宽不是没计划、没方针、没配套地去放宽政策。

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高峰期已过,在接下来的4个星期会逐步回落,预计到4月底时,每日的确诊数字应该会低于1000宗。

死亡率偏高主要是四方面原因

今日香港地:为什么此轮疫情,香港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曾祈殷:香港的主要死亡患者是长者。因为长者大部分没有接种疫苗,或者还没有接种完三针疫苗。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相对较高的死亡率。

第二,就是很多长者住在安老院等院舍里,如果院舍里面的环境不理想,就很容易造成院舍疫情的群体性暴发。过去有很多例子,都是这样。

第三,长者的免疫能力比较低,很多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有问题,患有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肾病,还有患癌症者,所以他们较容易感染,感染后康复也没有那么容易。

第四,此轮疫情暴发初期,感染病例呈现爆炸式上升,令整个医疗系统瘫痪。有些长者可能未能获得及时医治。

今日香港地:为什么长者的疫苗接种率非常低?

曾祈殷:最主要是有部分市民对疫苗接种存有误解。尤其是可能在实施疫苗接种计划的早期,一些相关接种疫苗后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们未能很清晰地说明是否与疫苗相关,所以造成社会大众在接种疫苗方面有一些误解。加上我们有不少长者,或者他们的家人反对接种疫苗,导致长者接种疫苗的情况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远远落后于内地。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如何提升长者的疫苗接种率。

疫情严重,三方面工作需要反思

今日香港地:本轮疫情如此严重,香港特区政府的防疫抗疫措施是否存在漏洞?

曾祈殷:首先,我们的计划相对于疫情的发展有些滞后。譬如疫苗接种,如果我们早点公布疫苗护照的实施日期,可能每位市民都会考虑,打疫苗和没打疫苗,在工作、社交生活上原来有这么大影响。我想很多香港人就会早点去接种疫苗。如果之前很多人都去接种了疫苗,打齐三针,那受感染的人数和死亡人数可能未必这么高。

还有,就是我们在临床上的预备,尤其是一些口服抗病毒药物准备不充足。口服抗病毒药给一些早期染疫人士服用,尤其是一些长者或者高危群组服用,可以大大减低死亡率。但过去,特区政府、卫生署、医管局忽略了我们需要大量购买口服抗病毒药的计划。因为根据我的资料,申请这些口服液都已经花了超过半年的时间。其实有很多抗疫措施,比如购买一些常备药或者选购防疫用品上,我们要特事特办的。在这件事情上,制度是有些僵化。所以,我希望经此一“疫”,我们要明白,万事我们都要有两手准备。

另外,我们不得不提的还有流行病学追踪的模式可不可以做得更加科学化和到位,可不可以反应更加快一点?我相信有关方面都要去检讨。

全民检测只是暂缓,不是不做

今日香港地:从传染病防治的角度来说,您认为香港应采用怎样的防疫策略?

曾祈殷: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汇合的地方,我们一方面背靠祖国内地,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西方国家有着商务往来,我们也希望这些贸易往来可以透过香港进入内地。但不管怎样,在接下来的抗疫路上,香港不应成为国家的防疫“缺口”。

今日香港地:您怎么看港府暂缓全民检测?是意味着“躺平”吗?

曾祈殷:我留意林郑月娥特首所用的字眼是“暂缓”,即暂时不做而已。等疫情到了本轮疫情较往后的阶段和确诊宗数较少的时候,我相信仍然会做的。

全民检测的确是有作用,就是将隐形患者揪出来,还有就是希望能够截断一些传播链。但我们目前最主要是集中人手资源去降低死亡率、降低重症率和降低感染率。如果现在立即做全民检测,真的发现一些个案,流行病学追踪的功夫跟得上吗?还有社区的组织能力、一些硬件比如隔离设施、医院床位准备好了吗?相关的工作人员是否已经就位等等,全部的配套都需要我们通盘考虑,确保一切准备好了。不能验到哪个人出来,结果没有足够人手去追踪或者安排他隔离。

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香港没有内地的省市那么有经验。我们不希望让市民失望,同样地我们也不希望不去做。因为我们始终是要和内地通关,必须通过全民检测来判断香港的风险究竟如何,才有可能实现与内地通关。

如果我们延后做全民检测,另外一个好处是受过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士,可能已经由阳转为阴。现在在临床上,我们会见到一些康复者,他体内仍会有一些病毒可以检测到,但检测到阳性不代表他真的是一个传播者,因为有可能是一些死亡的病毒“尸骸”,仍然停留在他的鼻咽或者咽喉里面。将全民检测延后做,减低这些人士出现的概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阳性。

两地医护目标一致,磨合没有问题

今日香港地:内地援港医疗队已经抵港开始工作,作为香港的同行,您认为内地医护人员如何更好地去发挥他们的作用?

曾祈殷:首先一定要感谢内地医护来到香港,和我们一起去打这场战疫。因为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疫情确实令我们公营医疗系统承受了过于严重的压力,让我们疲于奔命。这次的疫情来得很快、很急、很严峻,的确要多方的努力才能让我们渡过难关。我们一定会和内地的医护紧密合作,大家都是中国人,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现在内地的医学水平很高,与香港惯常接触的西方医学相比,大家的学习、临床的照料,或者治疗方针、用药等,并没有太大分别。磨合上,我看不到有任何一点问题。更何况我们的目标都是救治感染了新冠的病人,大家的看法、方式是完全一致的。

网络编辑:柔翡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