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淮安漫步:家在枚皋旧宅边

现在的淮安有施耐庵故居,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有其墓葬,又有兴化市施家桥其族人、族谱的口传笔录,难道都是假的?我以为至少施氏居住并死于淮安,而后迁葬大丰白驹这件事是可信的。

还是想从作品里找线索。《水浒传》最后一回,说宋江受招安平方腊后,任楚州安抚使。耐庵晚年居住在这里写书,拉那位“及时雨”来楚州当官,不算意外。

责任编辑:杨嘉敏

淮安最著名的文学家是吴承恩,因为没有人不知道《西游记》。淮安的河下镇在吴氏故居建有吴承恩纪念馆,游客很多,读者诸君可能已游过,所以这里想撇开吴承恩,谈谈淮安与文学有关的另外几个地点。

古枚里

从清江浦区向南到淮安区,如果从里运河东堤上走,一过河下镇,就可在路东看见一座碑亭,碑上大书三个红字:“古枚里”。

这座碑亭,纪念的是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始建于明,此后断续修缮,抗日战争时期毁于兵火,现在这一座是1985年重建的。堤东有一个湖,是楚州三湖—萧湖、勺湖、月湖—中的萧湖,湖边有枚氏父子的塑像,二人手持竹简,相对而立,像是在彼此欣赏。据说这附近就是枚氏父子的故居所在。

里运河东堤的“古枚里”石碑 (雷夫/图)

枚乘生平,现存的资料很少,《史记》只在司马相如传中提过他一次名,《汉书》则粗略记载了一些事迹。《汉书》说他是淮阴人,今人望文生义,以为是后来的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不对。秦、汉时的淮阴县很大,不等于两千年后的淮阴县。唐代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赵嘏《忆山阳》诗里说,“家在枚皋旧宅边”,可见枚氏故宅应在淮安区,碑亭标记的地点大致可信。

枚乘的文学成就在于创立了散体赋,仅存的一首《七发》,可看作散体大赋的样本,主客问答的结构,铺排夸张的表达,体现了赋在形式上的特点。

枚乘主要生活在汉文帝、景帝时期,武帝初年就去世了。我们不知道他的师承如何,但汉赋脱胎于楚辞,荀卿《成相》《赋》两篇可视为汉赋的滥觞,推想与荀卿长期居住在楚国有关;枚乘也不例外。淮阴属楚地,楚地物产丰饶,景观壮美,屈、宋浪漫恣肆的诗歌传统,汉初气象的蓬勃进取,给了枚乘成为汉赋大家的条件。《七发》里写音乐,写食物,写骏马快车,写游宴声色,写畋猎,写广陵海潮,其纷繁壮观,只有谙熟楚地风物和具备浪漫诗情的人才写得出来。

枚乘起初是吴王刘濞的郎中官,刘濞想起兵叛乱,枚乘上书劝阻,未采纳,就离开了吴国,投奔梁孝王刘武。刘濞起兵之后,枚乘又上书,劝刘濞罢兵,刘濞仍不听。这两封书,《汉书》里都有记载。叛乱平息之后,枚乘因此受到汉景帝的重视,召他做弘农都尉,枚乘没兴趣,重回梁孝王身边做文学侍从。梁孝王酷爱文学,身边招揽了一批辞赋家,如邹阳、严忌、司马相如等,《汉书》说“梁客皆善辞赋,乘尤高”,可见枚乘当时的名气是重于司马相如的。

梁孝王死后,枚乘返回故乡淮阴。汉武帝刘彻即位时,枚乘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刘彻极喜诗赋,做太子的时候就十分仰慕枚乘。听说枚乘年老居乡,就用“安车蒲轮”—一种可以坐乘的小车,车轮用蒲草包裹,以防颠簸接他去长安,可惜半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梁淑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