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历史小说,应该是一个夹心饼干” 马伯庸谈三国文学

每一件大事背后,一定有着非常扎实的情报基础:官渡之战,曹操是如何知道袁绍囤粮在乌巢?又是如何带兵准确将其付之一炬?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图为剧版《风起陇西》中陈恭(右,陈坤饰)与郭刚(左,董子健饰)对弈。在这部虚实相生的古装谍战剧中,陈恭既是郭刚的救命恩人,又是潜伏在他身边的间谍。 (资料图/图)

“你就是个写小说的,懂什么《风起陇西》?”电视剧《风起陇西》播出第二天,原著作者马伯庸发了条微博分享自己的“追剧”感受,认为剧版拍出了他心目中肃杀、压迫而略带忧郁的谍战气质,他的粉丝却在底下如此回复。

其实,这是化用互联网世界的一个“梗”,源自漫画《海贼王》粉丝对作者尾田荣一郎的一句戏言,意思是说粉丝对作品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了原作者,以此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作为马伯庸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风起陇西》不是其作品中最具有大众知名度的,却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在再版后记中写道:“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风起陇西》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不过它是真正属于我的开山之作。”

2005年,25岁的马伯庸为了排遣在新西兰留学时期的苦闷,以自己随身翻看的《三国志》和几部外国谍战小说为灵感,故意用“翻译体”完成了这部二十七万字的小说。

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马伯庸觉得已经有太多以“三国”为题材的作品,却几乎没有展现那个时代谍战的作品。可在那么复杂的历史局势中,没有间谍参与似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以蜀国二次北伐前期,蜀魏两国间谍展开的斗争为主线,写出了一部在当时的他看来“非常酷”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大众熟悉的诸葛亮成了“三国”时期蜀国间谍网络的操盘者,他不但通过间谍网为北伐筹谋,也用其对付政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说主角荀诩作为一个不能见光的间谍,只能出现在看不见的战场,对历史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史书记载。

其实,小说里很多三国时代机构的名称,比如靖安司、司闻曹、军正司,以及繁琐冗长的蜀汉行政程序,全部都是马伯庸凭空想象出来的,风格与他后来相对严谨的小说并不算一致,他将其定义为“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以至于有人批评,如果将这部作品人物的姓名和地名完全替换掉,就是一部典型的苏美间谍小说。马伯庸说自己完全是故意的,单纯觉得将两样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会有别样的美感。甚至,他曾将这部小说定义为“一部二十七万字的恶搞”。

马伯庸的作品以想象力闻名,但他越发意识到历史小说光靠信马由缰的想象是不足够的,正因为历史与当代读者的距离很远,只有营造真实感,才能让人信服小说里虚构的一切。

他开始反思起当年“游戏”的态度,在《风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