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照片里,谁在影响我们的审美

他节制与平衡着肖像的权力,凝视那些卷入时尚产业和新媒体中的无名者。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厦门

责任编辑:周建平

把外形看作是世界生产的一部分,

而不是被称为漂亮的个人特质,

让我们看到关于美的评判如何在一个合作过程中实现。

外形是人们为人处世共同作用的结果。

——阿什利·米尔斯《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

谁在影响我们的审美?

拿着千余元广告时薪的外籍时尚模特,却蜗居在北京东三环一隅。三室一厅或两室一厅的公寓,挤了五六个人。

七年前初次拍下这些照片时,摄影师黎晓亮觉得“完全在意料之外”。从事时尚摄影多年,他见惯了各样模特。二者合作关系往往一天,快速、干净,不拖泥带水。聊天内容也是浅尝辄止,甚少涉及隐私。

某天,黎晓亮瞥到合作的模特经纪人手机相册里外籍模特们居住的公寓,像学生宿舍一样的上下铺,或是逼仄的容不下一扇窗的房间,令他印象深刻。

不同于她们工作时的状态——衣着光鲜、眼神笃定,她们蜷缩在出租房的一角,沉思着、张望着。发乌的墙面上,有时能看到“Love this sucking place(爱这个糟透了的地方)”的字样,有时又是鸡汤般的自我慰藉,“Always smile and just be happy(保持微笑,开心就好)”。屋内的人不知换过几轮,又辗转至哪个异国他乡。

▲ 《北京公寓》

黎晓亮将这些悉数记录,取名《北京公寓》。拍了六七年,主题一直未变,但始终有个问题萦绕在他脑海里:是谁在影响我们的审美?

做摄影师,他的工作就是“定义”美与流行,以照片为媒介。“但总有一个源头,告诉你什么是对的。”夸张的是,他发现,连电梯广告里富有中国特色的秋裤都是外国人代言的。《北京公寓》的项目大概进行到第三年时,黎晓亮将这一问题与外模们联系起来,“我们总是认为只要有外国面孔,这个品牌就是国际化的。好像所有高级的东西一定来自于西方的背书。”

作为独立项目,《北京公寓》首次展出在昊美术馆。后来黎晓亮在北京布展时,从二手市场淘了数十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尚杂志,“杂志上开始出现外国面孔代言的时装、汽车。那或许是个源头。”后来,这些杂志也被一同置于展厅中央的陈列桌。

2022年5月,《北京公寓》作为“三个展”系列作品之一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展出。展厅一侧,几位外籍模特的肖像片旁,黎晓亮写道:我们对某种西方生活的想象,是她们在这里的原因。

▲ 《北京公寓》

关于人

黎晓亮拍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