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囿之后,我们还需要怎样的人生课题?

责任编辑:陈圆圆

14+7、3天、72小时、48小时……普通的数字摆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强烈指向性的专有名词。疫情的汹涌、侵扰、反复,形成了一套新的历史叙事,它解构着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也切实改变了我们惯性的日常经验。

在这个“风险社会”,当反复叩问生活价值却难以得到清晰答案时,“虚空”“倦怠”“迷茫”等情绪正渗透、侵袭着人们的精神领地,成为当下最具普适性的情感体验。

这些社会情绪其实也在另一层面给予人们走出困囿的力量。在那些冲突带来的生活启示里,如何修复与重建精神的家园,如何积攒能量与自己、与世界和解,成了这个特殊时期的关键课题之一。

▲图/视觉中国

走出困囿

2020年,对于何群来说,和疫情一起来的,还有她对所学专业的幻灭。

当初,带着从电视、网络上得到的对金融圈高级感的想象,她在志愿填报时选择了投资学专业。

但仅仅半年过去,她就发现自己似乎误闯进一条“歧路”。课堂上,数字冰冷乏味,知识体系庞大复杂,专业术语难以理解……学习路上的诸多阻碍让她很快意识到,自己对这一行实在意兴阑珊——仅凭对华尔街精英光鲜亮丽的印象,无法支撑起一份未来职业的方向规划。

因疫情无法去学校上课的日子,她的生活开始变得重复。艰涩的专业课因网课形式变得更加无聊,除了上课、吃饭,何群和她的同学大多时间都靠玩手机打发。生活似乎没有了目标,空虚,是那段时间的唯一感受,“感觉自己好像被封印了”。

但她没有让自己在这种空虚感中沉溺太久。

“既然找不到路,那就自己开拓一条。”在认真学完专业课之外,她决定把剩下的时间都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不再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机缘巧合下,何群和朋友们一起加入企业“校园推广大使”活动,开启了在“运营”圈子懵懂闯荡的历程。从分不清社群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区别的运营小白,到逐渐解锁微博、美团等各种平台的“运营官”身份,在比赛中榜上有名,何群独自摸爬滚打,逐渐敲开了互联网运营的大门。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无穷。”丰富的实习经历像一根引线,点燃了何群对运营领域的激情。2021年寒假,何群偶然看到开课吧的运营课程。同是“运营人”,她一眼就看穿了商家的运营策略,但仍旧坚定地报了名,“我对这个课程确实是有自己的需求”。随后,何群踏上了开课吧《互联网就业真实项目实训》的课程学习之旅。

▲图/视觉中国

这套课程为期4个月,包含三个阶段,对于此前较少接触互联网产品实训的人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何群也不例外。海盗模型、AARRR模型等理论和专业术语,以及新的软件操作都让她感觉吃力。

“学习这门课程最难的是如何坚持下去。”何群说。她不愿意在学习这件事上半途而废。为了让自己能坚持把课程学完,她经常不得不熬到晚上1点多把课程看完,或者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一旦开始延迟交作业,后面就会不想交作业,课程也不想去学了。”

仿佛一个漩涡,当何群真正学进去后,她又被吸引到第二阶段的课程中,报名了“商业分析师高阶培养计划”。“我不会给自己设很多限制,我要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她说,这些课程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学一门技能,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成长。

临近招聘季,这名00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认知:“有人可能会沿着一个长久的目标一直努力达到,有人的追求和目标可能随着经历、思想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的。”她认为自己就是后者,也是个“风险爱好者”。

当很多同学还在暑期实习的简历投递和面试中苦苦厮杀时,她已经凭借着出色的运营实习经历,和专业的运营知识获得了长沙本地一个不错的offer。但她拒绝了。“我想要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如今,她开始掌握自己的人生。

化解危机

对许多职场人来说,“35岁危机”仿佛一个魔咒。

但魔咒降临,往往并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是对命运屈从。当一些人在临近35岁时为自己的下半生琢磨“退路”时,仍有人主动求变,要将职场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王博便是其中之一。他37岁,刚刚成为某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公司的产品总监。

十五年前大专毕业后,他成为一家酒店的IT协调员,花了10年时间一步步成长为小有成就的“酒店区域IT经理”。

这是别人眼中“稳定”“待遇优厚”的好工作。但“居中协调”的工作内容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到了目前职业的天花板。“如果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环境里呆久了,可能到最后仅有的一点斗志都会被消磨掉。”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他决心离开原来“保温桶式”的职业舒适区,向互联网产品方向转型。

转型第一站,他进入一家OA软件公司成为产品专员,开始在另一条崭新的职业路途中,跨越一道道天堑。

“转型”,听起来只是一个决定,可选择所带来的还有职位、福利、社会地位、自我角色断崖式的落差:独自一人在深圳,薪水直降到原来的1/5,生活消费水平滑坡式降级。最艰难的时候,他每天的晚餐预算只有三块钱。“那段时间心理上是极度脆弱的,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有时候还会一个人嚎啕大哭。”

▲图/视觉中国

漫漫征途中,他用努力鞭笞着自己,用无数个靠咖啡和红牛支撑度过的夜晚来试图换取一点微小的竞争优势。三年时间,他用超出别人几倍的努力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产品人。但转行三年时间堆出来的经验、碎片化的知识已经无法再支撑他进一步向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让他难以再依靠经验作出判断,他有时甚至摸不清客户的实际需求在哪里。

前进的梦想再次陷入停滞。

“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论,当时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已经成为产品经理的王博多希望有人能拉他一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9年的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开课吧的一个讲解产品的短视频课程,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分析产品!”他辗转去开课吧搜索课程,当时就报了三门。

虽然抓住了绳索,往上攀爬的过程依旧不容易。王博形容这一学习过程是“要把之前自学的内容自废武功,但那些残留的思想和行为、意识难以清除,旧的知识经常与新的内容在缠绕、交织、打压、对抗”。此外,他的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到八九点,但他仍要每天抽出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学习,周末有时还会为此通宵。

他坦言,那时每天都觉得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了,但想想自己的抱负,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此后的日子里,他不断追着老师刨根问底、直播课上积极连麦发言,成为开课吧史上最“难缠”的学生。但他却认为,“在心底把每一天当成是世界末日,我在群里的发言就像是在求救”。

如王博所愿,这位“施救者”不仅送来了救生衣,还带来了救生艇——从底层逻辑到思维习惯,到表达沟通、简历面试技巧等职场软技能,再到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迭代,王博从漩涡中得以脱身,势如破竹。

三个月前,因为不服输的劲头、在开课吧掌握的丰富知识,以及优秀的工作经验,王博跳槽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产品总监。现在,他所面对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模块、配色体验,而是需要根据公司战略去实现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的极致平衡。这要求敏锐的商业思维和对产品本质的深入把握,恰好他都已具备。现在,故事未完,待续。

把握转机

晚上十点,正在加班的何晨接到发小打来的视频电话后,眼睛有点发酸。

视频对面,几位发小都已经微醺,互相推搡着要跟他说话。“哥们儿你啥时候回来呀?”“这几年每次聚会都没有你!”“北京有啥好的赶紧回来吧!”何晨故作轻松笑道:“这不得抓紧时间多学些东西,才能风风光光回去嘛!”

这并不是何晨的敷衍之词。他的内心早已动摇,想着不久的将来可以找个机会回到老家武汉,只是此前一直没有行动。

五年前大学毕业,何晨来到北京从事运营工作,最终进入了一家大厂做运营经理。一开始,他工作劲头足,觉得北京不仅工作机会多,还能获得更丰富的工作经历,学到更专业的知识。

但随着年纪增大,他越来越对每天加班到深夜、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的生活感到厌倦,北京高企的房价也不断提醒着他始终是这里的外乡人。巨大的失落感常常在深夜结束加班的路上向他袭来。

同发小挂掉视频后,他突然下定决心离开北京,并在招聘软件上查看武汉企业的招聘信息。

但他失望了。

他发现,武汉的运营岗位适合自己的很少,相反,招聘程序员的岗位很多,且大多工资不低。

思来想去,他最终选择转行“转回家”。

但在此之前,他需要做一些准备。经过几个同事的共同推荐,何晨成为开课吧《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培养计划》班的一名学员。这个课程需要从Python语言入门学起,深入了解学习Python语言基础、面向对象编程、开发工具及底层框架等内容后,再学习框架原理和部分协议以及未来项目所使用的工具。

▲图/视觉中国

对于何晨来说,这样的课程学习挑战巨大。他每天“昼伏夜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才能看白天错过的课程直播,并把自己的问题发给负责课程的班主任。零基础的何晨一开始有很多疑问。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即使深夜给班主任发消息提问,他也总是能够及时收到回复,避免自己被一个问题困住浪费太多时间。

有了一定的编程基础后,何晨正式开始了人工智能核心能力的训练,以及经典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的研习。相比于学习一门基础的编程语言,这部分的难度在于要学习很多数学知识,例如贝叶斯定理、过拟合、欠拟合……

难度更大了!

“感觉老师讲的我都听懂了,可是电脑一关上我好像没学过一样,啥也不会了。”何晨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甚至想要放弃。

这时,他收到了班主任送给他的数学资料和鼓励,“想要学好AI,必须要学好数学,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码农’的阶段”。在班主任的帮助下,何晨没有放弃,终于在几个月后能听懂课程,并向老师提问。

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何晨接了几个项目。去年10月,他收到了武汉一家公司算法工程师的offer,还凭借此前的运营经验,成为团队里的leader。

现在,何晨住在自己家里,时常和发小、朋友们吃饭聊天。他的生活有了另一种充实。

锚定灯塔

林峰从没想过,逆袭的故事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002年出生的林峰从小生活在江苏镇江的小乡村。他学习成绩一般,高考失利后,被当地一所大专的通信工程专业录取,成了世俗眼光中的“失意人”。他轻微社恐,常常把自己困在别人的眼光与评价中,沮丧、茫然又无助。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未来,更不知道该怎样打破局面。

疫情来袭,他和同学们的活动范围缩小到宿舍的方寸之地,生活似乎暂停。和其他同学一样,打王者荣耀、B站追番、刷抖音,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时间久了,那种想挣脱出去的念想仿佛成了过眼云烟。“那段时间特别麻木,觉得自己好像没救了,就只想着用轻松的娱乐去填补空虚。”

像一艘迷茫漂泊于海面的船只,他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要是有个像王者里面水晶一样的东西就好了,有个目标还能知道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林峰说。

重复生活中的某一天,林峰仍旧百无聊赖地刷着视频。当看到一位B站UP主的建模视频里,惟妙惟肖的动漫角色从无到有地被设计出来,再按照个人喜好修改调整做成实体手办,一个想法突然在他脑海里闪现:“要是我也会这样建模,一定会很酷吧!”

之后的几天里,下软件、找教程、逛论坛,看大神的建模视频,林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次世代3D建模自学之路。没有人可以请教,他就给B站上的大神们发私信,用林峰的话说,“B站里80%以上的3D建模类UP主都被自己骚扰过不止一次”。

或许是被小峰的精神所打动,又或许是真的被打扰烦了,一位从业多年的UP主告诉小峰,现在行业里对3D建模的技术体系和思维体系要求很高,碎片化的知识对于新手入门或许足够,但只靠网上随便扒拉的视频教程或者买几本书很难有过硬的专业性,最好是去报个能系统学习的线上课程。

几番比对之下,林峰正式报名成为了开课吧游戏动漫大神班的一名学员,从3DMAX、SP软件的基础操作和道具的绘制与渲染学起。掌握基础后,他继续学习了“场景化”的模型制作课程。学完这些,林峰终于感觉自己入门了,“知道了行业标准,就明白了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

最后一部分课程是他最期待的次世代角色模型制作,在这部分的课程中,他全方位学习了一个动漫角色模型的全部制作流程。

他开始在3D建模的论坛和QQ群里与“同行”讨论并分享心得,开始接项目做作品,着魔般满脑子只想把作品做得更好。

他不断超越自己,从一个轻微社恐的大专学生到同行人眼中的“大神”,用自己的作品叩开了互联网公司的大门。在今年3月给某大厂的3D场景模型设计师的实习岗位投出简历和作品后,他接到了面试电话,并最终成为这批实习生中唯一的大专生。

曾经,林峰以为人生“大局已定”。现在,他的人生才正要开始。

▲图/视觉中国

结语

人生路上有许多无法预测的拐点。山穷水尽的困境中,可能潜藏着一次弯道超车、显露头角的机遇。当未来处于不确定的“悬置”状态,他们在不同领域中以求知对抗迷茫的成长故事,正潜藏着积沙成塔、长线投资的秘密。

那些囿于原地时的警惕反思,跳脱出温水的未雨绸缪,追寻理想生活的破釜沉舟,抑或寻找灯塔时的沉着自救,都是他们在“倦怠”与“迷茫”中找寻的出口。

但现实告诉我们,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暗夜中寻找出口。它需要敢于突破的勇气、愿意承受的决心、能够坚持的毅力、无惧挑战的激情,和能牢牢把握住机遇的知识准备。

开课吧为热望生活的人们开辟通道,亦在建筑起职业成长的护城河之外,与学员们共同探索着一场终身的人生课题。它也似一场考验,验证了何群、王博等人的勇气、决心、毅力和激情。

在变动的时代背景中主动求变,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活意义清醒的探索?开课吧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为青年人们打造了一艘前进的邮轮,带着他们驶向更美的海洋。

(何群、王博、何晨、林峰均为化名)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