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医学金字塔的最底端”:一位社区医生的观察笔记

在社区医院,医患关系更像一种长期的友伴关系,医生经常需要负责病人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

“我们经常提倡医学有两条腿:一条腿是医疗技术,没有医疗技术,疾病就无法治愈;另一条腿是医学人文,如果没有医学人文,我们医生不就变成治病的机器,病人成了单纯的疾病的载体了吗?”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23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李慕琰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在社区医院,医患之间更长期地相处,形成信任关系。 (视觉中国/图)

很少有一个地方像医院这样见证如此多的生死,而在社区医院,死亡并非常事。从医14年,基层医生陈妙玲自诩处在“医学金字塔的最底端”。她不像医疗剧里的执掌外科风云的大夫,毕生攀登医学领域的险峰,更多时候,她做的是医疗系统里最基础的活:在一个几万人的社区里,负责基础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随访。

去外院进修,她偶尔会遭遇“清闲”的偏见:“社区医院里病人少、没风险,平时就是开药、写资料一类的工作。”2004年,从西部一所名校医学院本科毕业后,陈妙玲做过私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员,在大学当过校医,也在某医院当过烧伤科专科医生。2018年,她成为南京的一名社区医生。

多年来,她目睹过为了拆迁款而重度烧伤的病人;也见证过5月下旬城市周边农民燃烧稻草,为此而忙碌起来的烧伤科;有人恶意拖欠治疗费用;也有医患交流不畅,病人家属怒不可遏地发泄情绪。

“假设过去只有20%的病人有机会治愈,而现在80%的病人都可以,按理比起以前来,现在的人应该满意了,但实际情况是相反的,这就是期望值提高后产生的结果。当没被治愈的成为少数,就更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现在的医患关系比任何时候都疏远。”陈妙玲向南方周末记者感慨。

陈妙玲把与患者之间的交往细节记录下来,出版了平行病历集《你的苦痛,与我相关》。在注重人文的叙事医学中,平行病历不同于临床上的传统病历,它记录了医生对患者经历感受的理解,更好地与患者共情,并反思自己的临床实践。

陈妙玲从医14年,在私立医院、大学校医院等工作过,也做过专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受访者供图/图)

什么是好医生

陈妙玲看过一份调查,研究“什么是好医生”的标准。她想当然地认为医术好的医生是好医生,在病人眼中,答案却不尽相同。不久前,陈妙玲接诊过一个妇科病患者,从上级医院看完病回来,气冲冲朝她诉苦:“人家都说那个专家有多好多好,让我去找他。真坏得不得了。”

病人把“坏”医生开具的诊断书递给陈妙玲,她看完后的第一感受是,“诊疗专业,处处为病人着想”。陈妙玲去上级医院进修时,跟着那位“坏”医生一起学习过,她知道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