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大厂:一位副教授和00后的法学实践

取证,往往是互联网领域案件中最关键的。证据一旦被删除,诉讼也就无从开始。但如何取证,民事诉讼法课程里的答案是,要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而在实际诉讼中,如何让对方认可,“书上没有答案”。

(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发自:杭州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18年9月22日,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南京考区。 (视觉中国/图)

如果你足够留意微信的隐私设置,会发现“个人信息与权限”一栏中,可以选择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按钮下方,曾有一行红色小字,提示关闭一次的有效期是6个月。

现在,这行字已经被删除。也就是说,关闭个性化推荐,会永久关闭。

这个细微的变化,是由一名在校生提起的诉讼推动的。

2021年8月,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大二学生小忆(化名)起诉了腾讯。她认为,对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操作设置有效期,侵犯了她的个人信息权益。诉讼代理人是她的同学张羽翔。两位00后,都是学院的社团互联网法律法援中心成员。

在这个社团,同学们起诉过西湖边的湖滨银泰商城,商场安装的摄像头宣称运用了人脸识别技术,商家可以将人脸信息与消费行为结合分析,精准营销。还起诉过微博,也有人曾试图和网易云音乐打官司。

“挑战大厂”,这在过去是学生们想都没想过的事。他们背后有同一个指导老师郭兵,85后,学校的特聘副教授,主要研究行政法学和数据法学。在媒体上,他有个更出名的标签,“人脸识别第一案”当事人。

象牙塔内的学生,参与诉讼实践,如同坐过山车,从认为“法律能够解决一切”的理想中向下俯冲,经历过一些泄气时刻,开始感受到现实中法律的趣味所在,在谷底,他们试图吸收更多能量,又向高处攀升。

实际上,不少高校法律院系都有类似的法援中心。但由于市场法律服务供应日趋充足等原因,多数处于停滞状态。郭兵和00后学生们的活跃,与其选定的关注领域相关——互联网。

“原告”郭兵

2022年6月,郭兵刚结束了春季学期,上完了宪法和网络安全法课。他向学生们收集课程建议,其中好些条说,可以多讲讲他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使用人脸识别的案例,深入分析其中的法理。

这是郭兵“成名”的开端,一个似乎已经过度曝光的案件。他没想到,学生们还这么感兴趣。

“这其实是个偶然。”郭兵解释。那时,他正在做个人信息侵权研究,发现这类案件大多是由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由个人提起的私益诉讼案例几乎没有。他在2019年提起诉讼,打算做一次亲历式研究。

2021年4月,案件二审判决,郭兵的部分诉讼请求获得满足。许多媒体说他胜诉了,但他觉得“算不上”。围绕这个案子,郭兵前后接受了数十家媒体采访。还有不少外国媒体找来,尽管没受访,但也觉察到,面对新兴技术,全世界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学生们第一次看到郭兵的名字,有人是在新闻里,也有人是在高考试题上。先不论案子在法律层面的价值,一位老师,对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产生质疑,并且还真去起诉对方,足够让那些在高考报志愿时选择法学专业,多少怀着“伸张正义”理想的学生佩服的。

选他课的学生,不少出于这样的想法。

2020年下半年,张羽翔升大二,没多想,就选了郭兵的行政诉讼法课。原因很简单,这位老师总出现在新闻上,却还没在学校里碰过面,不知道在现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