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时间的长河,遇见相信的力量

2022年已过半,前路依旧浩荡。在这场与“不确定性”的博弈之中,无论是复杂的地缘政治,还是全球经济的康波变动,所有人都应走出当下的情绪,去理解和把握“大变局时代”的变量与常量。

当我们双脚踏入河流时,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同一时刻并进。流水一如往常,我们已察觉到平静之下的剧烈震荡。但回溯历史,这条河流也曾几经澎湃、几经改道,历经百转千回,却依旧向着大海进发。

站在世纪大变局的开端,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南方周末与中欧基金共同举办“《相信》——对话2022与未来”线上思享论坛,让观点与思想的碰撞烛照征程,在波谲云诡的资本市场不至于迷失航向。如同河流历经千难万险,拥抱大海的梦想不变。心怀相信,做正确的、长期的事,就是指引久远的航标。

海外通胀短期难控,国内疫情不断反复,加大了资本市场的风浪,使得投资不再一帆风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迷茫、困惑、低落的情绪涌现。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则认为“此刻我们更需要勇气一起直面问题”。那么在当下,我们究竟可以“相信”什么?

风物长宜放眼量

历史的咏叹,或许就是未来的变调。人文学者施展教授带领我们进入享誉世界的年鉴派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分析框架之中,去审视当下的坐标——长时段的地理时间、中时段的社会时间以及短时段的个体时间不断交织勾连,犬牙交错。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认为“今日世界的百分之九十是由过去造成的,人们只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摆动”。

大观学者、外交学院教授施展

长时段以千年为单位,它是“沉默的历史潜流”,在它面前,渺小的人类个体难以撼动——谁都无法选择是生存在中世纪暖期还是冰河期,对于这些不得不接受的“命运”,施展认为我们“无从抗拒,只能相信”。

而社会时间以百年为单位,诸如世界经济周期运动中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或古人所言的六十甲子,均属社会时间,我们需要学会“深入理解与观察”,然后“因势利导,借势而起”。

在以十年为单位的个体时间里,是努力抓住机遇,通过个体的努力不断向上提升的空间所在。当短时段波动之时,我们对于当下的规划可以趋向保守与谨慎。但施展也提出,“短时段的波动存在极限”。

以中华文明为例,在“唐宋之变”后,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大一统成为不可逆,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就已显现,其地理和人口层面上的“超大规模性”也塑造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效应。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融入到了全球的贸易交换体系后,中国超大规模的劳动力市场的比较优势就释放出来了,而庞大的人口又慢慢发展成为了一个极为可观的消费市场,具备特殊的韧性。

所以尽管疫情黑天鹅阴晴不定,但这种短时段的剧烈震荡,仍跳脱不出中、长时段的约束,在波动的极限之外,仍有某种“确定性”,这即是理解了“时间尺度”后,我们所拥有的一颗定心丸。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属于一个中长时段的事实,跳脱出当下,重新梳理历史留下的线索,可以给我们提供分析当下的更好坐标。

相信“相信的力量”

“相信”是一个无比美好的词汇。在媒体人、商业观察家何刚眼中它代表了“理念、信念、浪漫”。他给“相信”所搭配的宾语则是——相信未来、相信经济周期、相信商业创新。从历史来看,怀疑者、悲观者从来不相信未来会更好,所以他们不敢也没有机会拥抱未来。

观照现实的长期主义者完全可以是乐观主义者。尽管全世界的商业、经济和投资的逻辑正在面临新的调整,这种调整带来的恐惧与颤栗是人性难以克服的弱点,但同样给很多坚定信念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周期震荡,更需磨砺心性。

市场动荡起伏时,有可能让我们觉得“一切已经不值钱了”,但“信心比黄金更可贵”。大浪淘沙,没有什么比在市场谷底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更激动人心的了。坚信自己的判断,并坚定地走下去,当我们对未来走势保有“相信”时,这股“相信”的力量也注定会成为我们拥抱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

《财经》杂志主编、《巴伦周刊》中文版联合创始人何刚

何刚抛出了多个他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实例,让我们明白商业创新在当下的重要性。疫情中,餐饮业的堂食功能受到重创。餐饮企业眉州东坡改良了四川当地卤菜甜皮鸭,通过外卖和摆摊等新渠道斩获了不俗的销售额。绝境中,大胆推陈出新,新产品与新模式都可以助人绝处逢生。高端餐饮品牌新荣记在疫情期间瞄准客群需求,孵化了旗下“荣小馆”海鲜餐厅,经常客满、一座难求,因为对市场的坚信和精准的判断,每一次变革创新都将带来扩张的机遇。

过去两年的重压之下,中国以机电产品为引领的自动设备、手机、汽车、服装、塑料等出口仍旧走出了一条增长的“微笑曲线”,中国正在变成世界级汽车出口大国。中国势不可挡的消费潜力,正是全球负增长下持续涌现的新活力。

把握住“变化”的趋势,去实现自己的“转变”,就能在周期的冲击下承受住压力,不断通过实践寻求突破,也在创新和坚持中迎来新的变化。

用真心通往美好生活

拉长的时间的维度,抚慰焦虑的心。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在直播中的致辞,让更多人对这家以“用长期业绩说话”为品牌slogan的公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严谨的态度、勤奋的调研、思想的碰撞,以及高效的协作,以“工匠精神”打磨成的专业的研究分析框架,帮助摸透一家公司乃至一个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构成了中欧基金穿越投资波动中的信心源泉。

除了不断锤炼的“专业”力量外,中欧基金始终相信“时间”的妙处。作为致力于打造“聚焦长期业绩的主动投资精品店”的中欧基金,信奉“长期主义”——穿越熊牛周期,坚持基本面研究,才能尽可能规避偶然的不确定性,识别出更具确定性的走向。

“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沉淀专业能力,实现对长期优秀业绩的追求。”刘建平对公司长期主义观进行了生动的比喻,“房子的地基打得好,房子才能建得更大、更牢固,存续时间也会更长”。

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

稳定的研究体系建立后,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人生是场马拉松,投资研究亦是如此。而长期主义意味着超乎常人的恒心、耐心,只有看得更长远,投资更精准,打造独属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与认可。

价格始终围绕着价值在波动中走出趋势。在思享会下半场,四位在中欧基金从业时间超过10年的优秀基金经理代表曹名长、代云锋、曲径、桑磊,分别从权益投资、基本面量化投资、基金配置等角度分析了下半年投资策略,从业多年的真知灼见是专业力量的长期体现,在这伟大时代里,我们仍然可以相信中国的投资机会一直都在。

而对于基金经理这份职业,代云锋在演讲的结尾陈述了自己的“真心”。成年人的世界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凡而忙碌的。对于一个基金经理而言,工作辛苦繁杂,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研究产业,去调研公司,在数字、报表、模型的海洋中徜徉。医生救死扶伤,教师传道授业,都具有明显的职业光环。而在代云锋看来,自己的工作同样“非常有意义”,因为通过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帮助普通百姓更好地管理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在帮助企业价值创造,整个世界将变得更加地公平、进步和美好。这份不离不弃的“陪伴”始终贯穿投资前、中、后的各阶段。

这是一场思享会,更是对长期投资的“告白”。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最后总结:“我们相信专业的力量,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陪伴的力量,这是我们努力前行的动力,也希望与各位观众朋友共勉。”

美好生活是时代的主旋律。“真心,让生活更美好”是引领中欧基金发展的公司使命。在中欧基金成立16周年生日之际,公司也将成立中欧基金“真心公益基金会”,尽己所能帮助更多弱势群体,弘扬传统文化,支持国家科技创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助力美好生活。

“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中欧基金在投资主业上继续用真心做好服务,而对“长期主义”的坚信,也让中欧基金面向未来,笃行不怠。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观点不对市场走势构成任何保证,历史业绩不保证未来表现。提及行业、基金等不构成任何推介。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