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景楼上的智者:钱伯城先生印象

2021年11月3日,钱伯城先生在上海走完了他百年的人生之路,他几乎完整地见证了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因此,撰文回顾他的生平事迹,不仅是对前辈的纪念,而且也是为出版史提供资料。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古典文学研究家钱伯城(1922-2021)。

观景楼是著名出版人、学者钱伯城先生的书斋名,他的随笔集《观景楼杂著》即得名于此。《观景楼杂著》自序曰:“京戏《失空斩》里诸葛亮有句唱词:‘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他观的只是山景,但世事皆景,世人皆景,花花世界何处非景,是观之不尽的。因观景而生感,因感而发为文章,这便是有感之文了。这次编集子要题个书名,想到‘观景’二字,即以名所居小楼。楼小景多,内容既杂,故又缀以‘杂著’之名。”

钱先生大半辈子以编辑为业并以编辑名世,他也以此自豪,如他在《观景楼杂著》自序中所说:“我的本行是出版社编辑,一做就是几十年。偶尔为文,也不多。编辑这个行当,‘为他人作嫁衣裳’,社会舆论每为之不平,我却至今不悔,甘之如饴。照我的看法,编辑还只能说是‘为他人补衣裳’,做点从文字到论点的修修补补工作。但经过自己手的修补,出来一件崭新漂亮的衣裳——书籍,是他人的,却像自己的一样,这喜悦之情也只有编辑体会得到。还有一说,编辑不能成家,只能叫‘杂家’,这也含有一点轻视之意,‘打杂’的专家。我则认为‘杂家’不易做,他是审定判断专家或非专家著作的一家,他是‘衡文公’,衡天下人文章的,什么知识都要懂一点,非‘杂’不可,而且立足点更要高。”这段话充分表达了他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对编辑工作性质的认识;而其中编辑“是审定判断专家或非专家著作的一家,他是‘衡文公’”等语,则对做好编辑工作提出了要求,并流露出自豪之情。钱先生是以此标准要求编辑的,他做编辑也是达到这一标准的。2021年11月3日,钱先生在上海走完了他百年的人生之路,他几乎完整地见证了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因此,撰文回顾他的生平事迹,不仅是对前辈的纪念,而且也是为出版史提供资料。

钱先生是江苏常州人,1922年2月生于一个职员家庭。他早年的经历非常丰富。1927年随父迁往汉口,1932年毕业于汉口道生小学。1934年8月考入常州中学读初中。1937年7月至1938年9月,他分别在上海、汉口的生活书店当练习生,可以说是与出版初结缘分。他自幼酷爱阅读,在生活书店刻苦自学,还一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赴重庆,在卫生局任练习生。此后五年间,先后在重庆的两家兵工厂和火柴专卖公司任职员。1945年初,入重庆《正气日报》社任编辑。同年冬,赴上海《文汇报》社任资料员,其间兼任江苏货物税局职员。1946年4月回常州任江苏货物税局职员。不久,入常州柏桢中学任教员。1947年10月至1949年10月分别在上海、台湾任招商局轮船公司业务助理员。1950年3月经招聘,到长春市第二中学任教员。1950年9月起在沈阳东北人民政府贸易部任内刊编辑。1952年9月又转入沈阳财经学校任教员。十多年流转不定的生活、十几个不同岗位的工作,给了钱伯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

1954年1月,钱先生调入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任编辑。从此他再也没有换过职业,开始了几乎从事大半生的出版事业。新文艺出版社是新中国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的专业出版机构,1952年6月1日由海燕书店、新群出版社、群益出版社、大孚出版公司等四家私营出版机构合并改组而成,定位是“以出版中国和外国现代文学作品为主的全国性文学专业出版社”。首任社长为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的刘雪苇(1912—1998),总编辑是晚年盛名不衰的文艺理论家王元化(1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