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髯飘飘的赵以炳教授

1961年,沈从文通过文物的角度谈过古人的胡子。三十年后汪曾祺的《修髯飘飘》从胡子的角度来谈现代人物,他为什么要写这几位胡子教授?答:“这样的教授现在已经不多了。”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赵以炳教授与家人,1939年摄于昆明。

作家汪曾祺对西南联大及昆明情感深厚,一生写过许多纪念文章,除了对国文老师沈从文先生着墨颇多外,还另有一文视角奇特,记录了联大六位留胡子的教授:戴修瓒、闻一多、冯友兰、唐兰、吴宓以及赵以炳,文章的名字叫《修髯飘飘》。

六位中的前五人鼎鼎大名,最后一位赵以炳的名字就陌生了不少,汪曾祺描写他的文字并不长,却非常有趣:

不应该把胡子留起来,却留起来的,是生物系教授赵以炳。他要算西南联大教授中最年轻的,至少是最年轻的之一。当时他大概只有三十来岁。三十来岁而当了教授,可谓少年得志。赵先生长得很漂亮,但这种漂亮不是奶油小生或电影明星那样漂亮得浅薄无聊,他还是一个教授,一个学者,很有书卷气,很潇洒,或如同北京人所说:很“帅”。在我所认识的教授中,当得起“风度翩翩”四个字的,唯赵先生一人。然而他却留了胡子。他为什么要留胡子呢?这有个故事。他自身在联大教书,夫人不在身边,蓄须是为了明志,让夫人放心,保证不会三心二意。他的夫人我们当然没有见过,但想象起来一定也是一位美人。没想到,他的下巴下一把黑黑的胡子更增加了他的风度,使男学生羡慕,女学生倾心。然而没有听说过赵先生另外有什么罗曼史。

赵先生是生理学专家,专门研究刺猬。我离开联大后,就没有再见过赵先生,听说他后来的遭遇很坎坷,详情不得而知。

汪曾祺的这篇文章发表于1991年4月,那时他已离开西南联大四十多年。他笔下这位近乎被淡忘的赵先生,是我国冬眠生理学的创始人。

赵以炳(1909—1987),江西南昌人,先后就读于清华学堂、芝加哥大学。留美读博的四年间,他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独立发表了八篇论文,也因此成为美国科学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大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